资源简介 《“奇怪”的小路——一例多动症学生的行为矫正策略》【案例描述】小路是我们班一个独特的孩子,性格内向,行为怪异:上课读书基本不开口,无论全班同学读得如何起劲,他大都呆呆地坐着,目光空洞而迷离,思绪不知飘到了何方,叫他的名字一两声是没反应的,四五声之后才缓缓抬起头来;若一开口读书,必语惊四座,发出令全班同学都吓一跳的巨大声音;或折腾自己的铅笔盒,把铅笔一根根拿出来,又一根根塞进去,制止后,一不留神又故伎重施,摆弄起数量众多的橡皮;或拿三五支笔在桌上不停地滚动,发出声响仍乐在其中,浑然不觉全班同学都已停下看着他。课堂上常常因此暂停,老师们提醒、劝告他,导致课堂节奏打乱,教学活动有所影响。他的书写能力差,字写不工整还缺胳膊少腿的,经常丢字漏字,随堂作业无法完成,还因为记不住家庭作业所以总是完成不了。课间活动一般情况下是正常的,但若是谁惹到了他,那他的爆发力就会极大,与同学起冲突。曾有一次,他拿起石块扔同学,导致对方额头被缝了好几针。【分析诊断】我首先联系家长,委婉地说了小路诸如此类的异乎同学的表现,并抛出了心中的疑问:“你们在家有没有发现类似的情况?”他妈妈坦言,在儿子上小学之前她已发现了他的异样,一直在宁波妇儿医院诊治,经诊断是典型的多动症,医生说他的反射弧特别长,所以反应迟钝。这样的症状时好时坏,注意力总是无法集中,也测过他的智商,有120多呢。虽然医生说可能等他长大点会慢慢好起来,但她的心里颇为着急,学习上落后也就罢了,她更担心儿子受到同学的歧视和排斥。我先打消了她的顾虑,表示老师会积极想办法帮助他,也会在学生中进行相关的教育。课余,我查阅了好多关于多动症的资料,了解到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是一种感官功能失调、脑功能障碍的综合症。小路的种种症状和多动症的主要表现基本符合,药物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又因为它是一种心理疾病,还可结合心理疗法予以矫正。我及时进行了家访,与家长商量之后,决定兵分两路:一是继续就医治疗,按照医生的方案进行药物控制;二是尽我之力,从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出发,对小路的行为习惯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帮助他能够以与同龄人相仿的状态投入到学校生活与学习中来。【疏导措施】1975年,美国的艾乐丝博士首次提出了感觉系统功能失调的理论,认为这是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孩子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小路的医生给他妈妈也支了招,让他有针对性地进行感官功能调节的练习,希望有助于小路的行为矫正。我知道多动症儿童不专心听讲不是他们的主观故意,而是自我控制能力弱,注意力没法长时间集中。小路在听觉、知觉、感觉、视觉、平衡综合系统等方面的障碍也是这种病症的表现,他们需要更多特殊的矫治和训练。一、心理干预,转变认知美国学者巴克利认为,抑制反应功能的发展性落后造成了多动症儿童的自我控制缺陷。要改变他们的这种缺陷,就要想方设法使其大脑神经产生一定的兴奋,同时抑制其他不必要的兴奋,这样才能帮助他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一)给他一个职务通过观察,我发现小路在下课时是比较活跃的,而且乐于助人,那他一定更愿意帮老师做事。于是,我针对他听课走神的特点,专门找他谈:“你愿意当老师的小助手吗?”他认真地点了点头,我说:“老师想奖励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小朋友,可总是忘记哪些小朋友发了几次言,有时别的课上潘老师也不在,你能帮助老师记下吗?”看着他疑惑的表情,我又细致地解释了一遍,交给他一张名单,让他用记“正”字的方法记下小朋友们每节课的发言次数,一天下来汇总给我,并郑重地向学生介绍:“小路是老师特别聘请的我们班的‘发言观察员’,加分可记入我们的班级行为考评中。”小路欣然接受了任务,并认真干起了这份工作。果然如我预料的一样,小路的注意力能持续集中的时间越来越久了,有时也有出神的时候,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小声敲敲桌子他就明白了,后来的眼神提醒,他也能心领神会。实施一段时间后,我又找他谈话;“你的记录工作做得特别好,老师很满意。现在老师更希望在记录表上看到你的名字和加分,你能努力吗?”有了目标后,小路的手也慢慢地举起来了。(二)签订一份协议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对小路来说,要想做到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和同学闹矛盾等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势必要打破他内心的舒适区,往往都是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可知错难改。为了使小路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我决心从改变认知开始,帮助他明确能做和不能做、该做和不该做的界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找小路促膝谈心:“你常犯一些小错误,给同学和老师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没有想过要改变啊?”他默不作声。“老师相信你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是不是尝试给自己定一个计划?”“妈妈曾经帮我订过,可是我总是执行不下去。”说着,小路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羞涩。“这回,老师和你一起订,把你身上的小错误给改掉,你愿意努力吗?”接着,我们俩就小路身上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拯救设想和措施。于是,独属于我和小路的一份协议诞生了,他郑重地在上面签了字。二、行为矫正,对症下药仅仅让小路在思想上知道是非对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其落实在行动上,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把规范和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改正不良行为,养成好习惯。(一)日记一错,每天改变一点点我和小路约定,每天用一两句话写反思日记,记录自己当天犯的最大而又最想改的错误,以帮助他客观地反思问题。一开始,小路有点犯难,不乐意额外多一样写的作业,我就在放学前带他一起完成这项记录并提出解决措施,有时这项任务换成小路口述、妈妈记录。比如他说:“今天我和小文打了架,因为他没经过我同意就拿了我最心爱的铅笔盒,还弄掉了我的笔。老师批评我们俩,我很后悔不应该动手。”“昨天晚上,作业做到了10点多才睡觉,因为一开始妈妈没过来陪我,我就一直在玩橡皮和铅笔。”我每天邀请小路在下课时与我交流3-5分钟,给记录在日记里的错误找一找客观原因,设想一个可以改变的行为方式,慢慢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请家长也关注这份记录,共同督促孩子慢慢改变。(二)好友助力,真诚帮助一点点对小路的教育和转化,我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果不其然,几个星期后,小路的的热情明显减退,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不少。比如为了让小路有较持久的注意力,我让他完成作业后一周3次练习写字,时间从开始的5分钟逐渐拉长8分钟、15分钟。一开始有家长陪同还好,后来独自练习的时候,他就懒散了。我邀请他的好朋友小许一起练字,告诉小许:“你要负责督促小路一起认真练字,既要交上你自己的,也要督促小路完成交上。”并且约定两人要比一比谁写的字更漂亮,得“A”的次数多,他就欣欣然坚持了下来,字迹也工整了许多。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同伴的影响是巨大的,小路的自律性还不够,但为了维护友情,孩子或许可以迸发出极大的力量。(三)同桌督促,每周进步一点点虽然小路听课不是很专心,但只要他在听,效果还是不错的。一次,我发现小路背诵《三字经》特别快。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借机找他闲聊;“你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吗?”他说喜欢,我说:“老师发现你的记忆力比一般同学都好,真喜欢这样聪明的你!可是,有时候的你,老师就不喜欢了。你想改变这样的自己吗?”他郑重地点头:“嗯嗯!”我和小路商量着设计了一份表格——日常表现红黑榜,上面写了他每个月要改正的内容,再细化条目,落实到每一周,每周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如果做到了得一颗红星,若违反约定则在黑榜上画一个○,每周五结算,红星多可以获得奖励,黑圈多就得接受惩罚,并在下周继续努力。安排一名优秀的同学当他的同桌,由同桌负责记录,小路可随时查询红黑榜。红黑榜天天更新,小路很重视。一开始,黑榜上的○大多超过了红星,有一个周五,他红榜上的数量超过了黑榜,我抓住契机表扬了小路的巨大进步,看着小路喜上眉梢,我的心里也特别高兴。果不其然,之后几周,小路的表现越来越好。我对转化小路也越来越有信心。(四)班干协助,习惯养成一点点家庭作业不能好好完成一直是小路的老大难问题,不是作业没带去,就是本子没带回,要么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我把督促小路作业登记的任务交给了三位学习委员,一人负责一周,放学前轮流检查,必要时协助记录,以保证小路不漏作业。到家后,一开始由他妈妈每晚逐样校对作业是否全部完成,慢慢地由他自己来校对,妈妈再次核对。如此这般,小路的家庭作业终于能完成了,我及时表扬了他,希望他再接再厉,直至养成好习惯。【疏导结果】通过实施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小路的改变有目共睹:课堂上不再发出怪声,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更久了,课间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也融洽了许多,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也有了明显好转,这就给了我和家长极大的信心,多动症儿童的不适宜行为是可以改善的。当然,儿童多动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措施。同时,光靠学校单方面的的做法难以完全改变小路的所有不恰当的行为,小路妈妈正积极配合医生在他身上进行皮下植入药物的治疗,希望小路能以更快的速度跟上同龄人的步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