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 高一地理 周次本节 教学内容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本节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根据地理位置,分析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貌景观的差异 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析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结合当地地貌类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本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 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形式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二课时) 导入:在中国北纬30°,有各种形态的风景,如长江三角洲、黄山、庐山、贵州兴义喀斯特、三峡等,不同的山川河流地貌的形成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一起探寻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吧! 1.地表形态 ----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或者作用塑造了千变万化的地表形态呢?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2.表现形式及其对地形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1)地壳运动 (2)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 ①岩浆运动—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 结构:火山口、火山锥、火山通道。 ②火山的类型:按活动状况可以将火山分为 活火山:还有可能喷发。 例:富士山 死火山:再也不会喷发。 例:乞力马扎罗山 休眠火山: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会突然喷发。例:长白山 ③火山的利弊 弊:毁坏农田,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利:发展火山观光、温泉旅游,火山灰带来肥沃土壤。 (3)变质作用 概念: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新岩石叫变质岩。 特点: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内力作用的影响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作用力)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主要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岩石由大变小、由整变碎的过程)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和生物分解(生物风化)等。 (2)侵蚀作用(使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从而形成侵蚀地貌) 指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自然作用力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而且从原地搬运到他处的现象。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风力越大、水流、冰川速度越快,搬运能力越强。 (4)堆积作用 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5)固结成岩 4.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三、岩石圈物质循环 1.岩石分类 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这就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过程也塑造着地表形态。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②岩浆岩:一进三出。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④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板书本周教学 内容“一科一辅”习题处理 课时作业本周教学内容中需集中讨论的疑难问题 岩石圈物质循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