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备课组名称 高二地理 周次
本节 教学内容 2.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地貌·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本节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结合示意图,判断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分析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了解板块运动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山地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本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板块运动,山地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教学难点: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板块运动
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二课时) 导入:落日彩霞照射下的喜马拉雅山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1.地质构造: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什么是褶皱? 褶皱是由什么构成的? 是怎么样形成的?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由背斜和向斜组成。 基本单位: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皱的基本形态及地貌 ①形态上(形成):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②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心新两翼老。 ③地貌上: 背斜成山→山岭(背斜山),向斜成谷→谷地、洼地(向斜谷) 倒置褶皱(地形倒置)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岩石破碎、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背斜谷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硬致密,不易被外力侵蚀,反成山岭→向斜山 总结:地质构造——褶皱(背斜与向斜) 褶皱构造的判别 方法一:形态法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利用此方法判断时,可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再判断。 方法二:新老法 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褶皱构造的实践意义 (2)断层: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位移线)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识别断层—判断依据 ①岩层发生断裂—断裂构造 ②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错动、位移 断层的位移类型 水平方向/位移—岩层水平方向被错断。如圣安德列斯断层 垂直方向/位移—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岩层被错断。 水平方向位移对地貌的影响 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 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位移对地貌的影响 描述宁夏平原的形成过程 由于地壳运动形成断层,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内力作用),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外力作用)。 断层的实践意义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断层线岩石破碎,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流水侵蚀) 为洼地,水流易汇集。 道路、桥梁、水库等工程需回避的地方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壳活动,破坏工程; 水库储水易渗漏。 地质构造就是地貌吗?简述理由。 不是 地质构造是岩层形态,或埋藏于地下,或出露地表。(背斜)——指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地貌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态。(如高原、山地等) 思考: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有怎样的的关系呢?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且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作相对运动(相向、相离)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六大板块 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各自不断漂移。地壳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之间的交界比较活跃。 板块运动 思考: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新西兰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形成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总结: 智利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处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印度尼西亚→火山之国、千岛之国的成因:位于亚欧、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板块交界处。 新西兰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成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①山地对交通影响显著→山地交通合理布局 ②最合理方式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桥(梁)隧(道)相结合 优点: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 缺点: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
板书
本周教学 内容“一科一辅”习题处理 课时作业
本周教学内容中需集中讨论的疑难问题 构造地貌的形成和板块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