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 高二地理 周次本节 教学内容 2.3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谷的发育·冲积平原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节 教学目标 结合资料,绘制示意图,分析河谷的形成与演变。 通过观察、实地走访,掌握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的分布与特点。 举例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本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谷的形成与演变 教学难点:掌握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的分布与特点。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二课时) 导入:你知道长江岸线镇江段为什么会持续向北推移吗 河流地貌: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 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质带走(搬运作用) 使得一些地区地表物质减少(侵蚀作用),形成河流侵蚀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堆积作用),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01 河谷的发育 1.河谷:河流地质作用(河流的侵蚀、堆积)在地表所造成的槽形地带。 按照流水对河床冲蚀作用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由于三种侵蚀对河床的作用力不同,造成河道形态的变化也不一样。 2.河谷的演变 拓展:河流袭夺 定义: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又称河流劫夺、河流抢水。 条件: A.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 B.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向源侵蚀强烈 C.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拓展:侧蚀与横向环流 横向环流:河水流过弯曲的河谷,其主流线因惯性作用而向凹岸偏移,受到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河水会加速流向凹岸,使凹岸水面变高,产生向下水流。凹岸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推移,即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这样就使河床水流构成连续的螺旋状推进的横向环流系统。底层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时,把泥沙也带到了凸岸。 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哪一处适合淘金?哪一处适合修筑码头?简述原因。 凸岸水流速度慢,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利于聚落建设和农业生产,利于“淘金”,水浅不宜建码头; 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要特殊加固,水深较深,适合修筑码头。 总结:河谷的演变(时间尺度) 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空间尺度) 02 冲积平原的形成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 2.类型 ①洪积—冲积平原 山前、出山口(上游) ②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常常沿河呈带状分布——是冲积平原的主体 ③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入湖口(河口处) 三角洲的特点: 多呈三角形 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的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沉积物颗粒较细 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 河流入海口是否一定会形成三角洲? (物质条件)泥沙来源丰富:植被覆盖率;泥沙多--河流含沙量大或输沙量大;或是海流、波浪等带来大量泥沙。 (动力条件)河流动力弱——地形、海潮的顶托作用、海洋动力较弱——潮差大小:水流速度慢,搬运能力弱;河口受到海水、湖水的顶托作用;河口区堆积作用强于侵蚀作用。 (地形条件)海滨区域区水浅:水下坡度平缓,形成较为安静的沉积环境 0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为什么平原是城市分布最密集和最有利于城市发育的地区 (1)河流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河流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3)平原土肥肥沃,便于耕作,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4)地势平坦,利于基础设施建设,节省建设投资。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1)河网密布地区,耕地破碎,聚落规模较小,如江南地区。 (2)河流稀少地区,耕地集中,聚落规模较大,如华北平原。 (3)高原山区,地势崎岖,耕地面积小,聚落规模较小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板书本周教学 内容“一科一辅”习题处理 课时作业本周教学内容中需集中讨论的疑难问题 掌握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的分布与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