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地质灾害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地质灾害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备课组名称 高一地理 周次
本节 教学内容 6.2 地质灾害
本节 教学目标 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本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危害 教学重点: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二课时) 第六章 自然灾害 概念: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 汶川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唐山抗震纪念碑的碑文如此诉说着这场重大灾难。 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地震会给人类造成哪些危害? 一、地震 1、地震的概念 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聚集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构造地震) 应力是指当物体(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 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按成因机制划分地震类型 天然地震:构造地震(最常见,约占全球地震带的90%以上,破坏力最大)、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 3、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4、地震构造 5、震级和地震烈度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影响因素:①直接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 ②间接因素: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震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所以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案例分析: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①震级大; ②震源浅 ③地处大断裂带上; ④建筑物防震能力差。 6、地震灾难的危害 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里健康。 间接危害: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 往长久。 次生灾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 延等灾害。 7、地震多发的原因 ①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 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界:比较活跃,是地震易发地带。 ②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板块内部大的断裂活动构造带为地震多发地区。(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呈带状分布) ——多发的原因:位于地质构造断裂地带,地壳活跃,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较频繁,故地震多发。 ③我国地震多发区的原因 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地区: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3)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地区:新疆、甘肃和宁夏 我国地震的分布特征 ①地震分布广; ②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 ③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④防震减震措施 1、防震减震措施 (1)灾前:建立地震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人民的应急避灾能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2)灾后:进行地震应急救援和过渡性安置;恢复重建等。 2、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 二、滑坡 1、滑坡的概念 结构:滑坡面、滑坡前缘、滑坡体等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在农村,滑坡也俗称 “走山”、“垮山”和“山剥皮”等。 2、滑坡的形成条件 3、我国滑坡分布 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最集中——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原因: 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 4、滑坡的危害 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滑坡的治理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植被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提高其抗滑力,如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 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 三、泥石流 1、泥石流的概念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3、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时间分布特点 泥石流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集中降水的时间相一致; 滑坡四季都可发生,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 空间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山区,尤其是西南地区。 4、泥石流的危害 对居民点: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等场所,淹没人畜、毁坏土地,从而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对交通设施:摧毁铁路、公路,毁坏路基、桥涵等设施,迫使河流改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对工程:水利工程(冲毁水电站、淤积水库等);矿山(摧毁设施、淤埋矿山坑道等而造成矿山报废) 5、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与泥石流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 6、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 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发生最频繁的地区,试分析原因。 ①山区面积广大,地势陡峻 ②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地震多发 ③岩石破碎、碎屑物质较多 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⑤植被破坏严重 ⑥毁林开荒、违规开矿、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和岩层的稳定性,易诱发或加剧滑坡、泥石流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读“山地灾害过程图”,完成1~3题。 1.图中显示发生山地灾害的自然条件有( B ) A.植被茂盛 B.地势陡峻 C.工程建设 D.河流流经 2.图中显示的自然灾害的关联性表现为( A ) A.暴雨—崩塌—滑坡—泥石流 B.暴雨—河流泛滥—泥石流—滑坡 C.崩塌—滑坡—泥石流—暴雨 D.暴雨—泥石流—崩塌—滑坡 3.据图可判断( D ) A.①区域易发生涝渍灾害 B.②区域受流水侵蚀最强 C.③区域是泥石流物源区 D.④区域经济损失最严重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读图完成4~5题。 4.我国六大区域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B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5.六大区域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 C)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2017年8月8日21时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5.1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3827米,此次地震虽然震级大,但人员伤亡程度却相对较轻,房屋倒塌数量较少。据此,完成6~7题。 6.右图地震构造示意图中的字母B代表的是( B ) A.震源 B.震中 C.等震线 D.震中距 7.下列信息能够解释“震情重”而“灾情轻”的有( A ) ①房屋抗震性能较好 ②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小 ③临近景区,旅游设施密集 ④山区道路中断,增大救援难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如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坍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9.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板书 地质灾害 一、地震 二、滑坡 三、泥石流
本周教学 内容“一科一辅”习题处理 课时作业
本周教学内容中需集中讨论的疑难问题 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