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自然灾害(二)地质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自然灾害(二)地质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教材版本 单元名
高中地理 高一 人教版2019 自然灾害
单元组织方式 教材原有单元(新授课)
课时内容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单元信息
二、单元目标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自然灾害
第2课时 地质灾害区研学旅行
【教学内容】地质灾害、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教学课时】2课时
【导入】为提高青少年识灾、防灾、避灾意识,促进中小学生研学工作交流,就10月13日国际減灾日给中学生校园科普活动进行研学课程。省气象局气象天文科普馆硏学团队于10月5日-12日到自然灾害多发区进行研学路线实地考察。今天我们研学的路线主要是地质灾害多发区。
展示图片,指出研学路线
研学活动开始前,以知识储备作为契机,引出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知识储备】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包括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规划等。如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
一、遥感
遥感是指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或其发射的电磁波,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遥感的特点是(1) 探测范围大;(2)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
(3)受地面限制少;(4)能够实时地物信息实时、动态监测。
在防灾减灾中遥感应用很广。(1)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2)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定位、导航。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相对比较熟悉。
主要组成部分为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控制部分
地面监控系统。
【思考】结合日常生活,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什么功能
可以为我们提供三维坐标、运动速度、精准授时、为导航服务。适用于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导航、定位、测量、农业、救援、监视和管理、军事,在自然灾害中精确定位,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
【阅读】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35颗轨道卫星组成卫星星座,集卫星定位、短信报文、精密授时于一体。能够高效、快捷地实现信息传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etem,简称GIS)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层为基础;图层用图形、符号、文本等描述某个主题的数据,如道路、村庄、河流等。这些图层可通过位置叠加组合在一起,不同的组合可以形成具有不同实际应用价值的图片、数据及文字信息;例如,将雨量站图层与行政区图层进行叠加,可以获得雨量站在行政区的分布信息
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具体应用。
1、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
2、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过渡】了解了地理信息技术知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研学旅行,首先我们来到第一个地点:四川。
5·12汶川地震(2008 Sichuan Earthquake),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 里氏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地震烈度达到11度。
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小知识】了解地震中的专业术语
震源,岩石发生错动或断裂的地方,浅源地震(0---60km,占地震大部分)、中源地震、深源地震(﹥300km)。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5级以上造成破坏,7级以上破坏极大。
烈度,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的破坏程度: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状况。
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投影,当次地震烈度最大区,距震中越远烈度总趋势越低,但不是规则的同心圆。
震中距,观测点与震中的直线距离。
【思考】结合资料与图片,说出地震的危害。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露、疫病蔓延等灾害。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合作探究】为了减少地震的危害,我们应该如何做。
(1)灾前准备:预防为主,加强研究和监测;地震多发区建筑要提高抗震能力(地基深、低层和材料轻),应准备应急包、保温雨衣和应急卡片,门口、走廊等不要堆积杂物,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树立防震意识,牢记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
(2)地震发生时:跑躲:保持镇静,充分利用10多秒,勿贪恋财物。若在门口或平房窗口,要跑到室外空旷区;若室内来不及跑出,要蹲在承重墙墙根、墙角、水管和暖气管处、结实家具旁;若在单元楼,卫生间、厨房利于避震,勿躲在电梯间,不要跳楼;在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勿涌向出口,要就地避震;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围墙、广告牌、高压线、变压器,迅速向开阔地转移,寻找上风向和靠近水源地方;山区,要注意滚石。
(3)自救:迅速关闭电源和煤气,低头、闭眼,手护住头部、后颈,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保持呼吸畅通;若被废墟掩埋,要避开身体上方易掉落物,用砖块、木棍等支撑周边断壁,稳定扩大生存空间;尽量寻找食物和水,尽量保持体力,通过敲击发出信号等待救援。 外出血应抬高患肢,骨折要简单固定再运转。大面积创伤,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
(4)地震发生后:组织专业救援队有效救援(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恢复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提高警惕,防患余震,不要立即返回家中。
【思考】据图描述我国地震灾害分布特征。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地震范围广,东少西多,但灾情东重西轻)
我们今天的研学主要在西南地区,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接下来我们来到云南,一起来了解泥石流与滑坡。
2022年7月11日18时46分,云南昭通盐津县柿子镇柿凤二级公路白水社区新区干沟子发生一起山体滑坡,灾害致使道路双向中断, 1名群众失联,4人轻微受伤。海报新闻记者从盐津市相关部门获悉,12日凌晨1时30分左右,失联人员在滑坡现场被找到,但不幸遇难。目前灾情检查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读图,描述滑坡的发生过程。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思考】滑坡形成的条件
自然:岩石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破坏植被、工程建设等。
【思考】滑坡给当地造成怎样的危害?
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泥石流和滑坡有何区别?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其形成条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归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自然:丰富松散的碎屑物质、地形陡峻、短时间内大量水流;人为:破坏植被、工程建设等。
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监测这些自然在华,但我们仍然需要掌握其防灾减灾的措施。
【小组合作】滑坡、泥石流防灾减灾的措施
政府:加强监测预警;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固岩体、陡坡
个人:避开悬崖沟壑;避免多灾害季节出游。
【阅读】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多种灾害。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通过今天的研学之旅我们学习了地质灾害和地理信息技术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有关知识,希望本次的自然灾害之旅会帮助同学们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建立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初步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