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资源简介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思维导图】
农业生产
概念:农业是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的、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分类: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五种形式。狭义农业指的是种植业
农业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选择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实质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 光照 光照的强弱影响农产品的品质 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很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热量 热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的品种和耕作制度
温差 日温差影响农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对农产品的品质影响较大
降水 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的利用状况、生产能力等
其它 积温、湿度、风向风速、无霜期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地形 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机械化水平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河湖地区适合发展渔业,山区适合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着海拔有所不同
土壤 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
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不宜种植农作物。 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或冰雪融水丰富的地区
人文社会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市场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
交通 农产品运往销售市场,需要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商品农业的发展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或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政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等影响农业的发展,如通过培育良种可扩大农业生产的范围,利用温室大棚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等
资金 影响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和类型
其它 历史、文化、政治及饮食习惯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
①主要因素:指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若干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②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③限制因素:生产所需的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个条件不能满足。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主要农产品对区位的要求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在弱化,社会经济因素增强
因素变化:
①市场因素变化: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市场通过对农产品的价格反馈机制,来调整农业的生产规模
②科学技术因素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改良农产品的品质,对环境的耐受性,提高种植范围。同时也会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
③交通因素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④其它因素变化:政策,劳动力等变化也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工业生产
概念: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区位:与农业相比,工业区选择虽然也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
主要导向型工业
类型 工业 分布 案例
原料导向型 原料容易腐烂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 工厂建在原料产地附近 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
市场导向型 产品容易变质或者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工厂建在靠近市场的地方 肉类加工业、啤酒制造业、家具厂、炼油厂
动力导向型 消耗能源多的工业 多建在能源供应地附近 电解铝厂、有色金属冶炼
劳动力导向型 耗用原材料少、需要劳动力数量多,但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 多建在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普通服装制造、 制鞋工业、 家用电器装配等工业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需要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 多建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如集成电路、机器人制造、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
市场:决定了工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不同的工业类型的要求不同
环境:工业布局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的污染;产品生产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交通:交通成本是工业生产的主要成本,交通便利利于产品的输出和原料的输入
能源:能源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喜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工业的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趋势: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
具体变化:
区位因素 区位变化 变化的原因
原料 对原料产地的依赖程度减弱 工业原料的来源范围扩大;原料替代品增多;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能源 对能源基地的依赖程度减弱 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核电技术的发展
劳动力 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降低 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发展
交通 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达性的影响增强 原料、产品的运入、运出都离不开运输; 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对运输的时效性要求提高
科学技术 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 科技进步快,对生产效率、工艺、产品质量等都有重要影响
环境 环境标准成为重要区位因素 人类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总要性
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
工业集聚 工业分散
原因 核心厂与协作厂之间存在投入—产出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资源 工业企业过度饱和,地价、工资上涨,资源紧张,污染严重;产品的运费价格低或产品的零部件种类繁多
优点 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减少运费和能耗,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共用基础设施,节约建设投资 寻求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环境污染小
缺点 环境污染严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表现形式 ①专业化的集聚;②新兴产业集聚 ①传统工业的分散;②新兴工业的分散;③跨国公司
结果 形成工业地域 形成跨国公司以及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
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关系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分散是工业过度集聚后产生的现象,其结果又形成了新的工业地域。工业集聚和分散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聚;到工业化后期,区域工业多表现为分散,即向工业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分散。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服务业
概念:与农业、工业从事生产活动的性质不同,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的产业(第三产业)。
分类:服务业分为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
商业性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金融、娱乐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非商业性服务业,如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等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
服务业区位: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大部分服务业主要受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法规、集聚、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服务业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看人口规模。投资少、成本低、盈利所需顾客少→布局在居住区;投资大、成本高、盈利所需顾客多→布局在城区中心
看人口平均消费水平。消费水平低,多靠近居住区;消费水平高,多靠近城区中心
看居民消费偏好。服务业多选择在消费偏好较高的区域
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扩大消费市场,也便于商品物资的集散
劳动力 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同
集聚 一方面可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于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
其他因素 历史文化、政策等因素对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明显,且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强
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原因 表现 布局要求
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 软件服务 科技咨询类 靠近研究结构和高等院校
现代金融 城市中心 交通便利的地方
健康养老 环境优美的地区
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服务业结合现代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融合与分化 网络通讯技术发达的地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