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下学期地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人口与城乡形态班级:________小组:________姓名:________第一单元 人口与城乡形态——设计理想的家园大单元概述【单元内容】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构成和社会关系、经济构成和经济关系。城乡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人口与城乡形态是基于空间资源发展的产物。人口迁移的目的一直是寻求更好的生产环境。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苗晓杰撰写了《建设理想家园——湖北省京山县农村城镇化构想》一书,首次提出在整个县域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构想,表达了人们对于建设理想家园的渴望。因此,我们要不断探寻设计理想家园的理念,从而建设最为舒适宜居的理想家园。人口是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的起点,也是人类面临的挑战之首。而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本单元的重构学习,我们要理解人口发展中的两大关系:人口和空间的关系、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同时从不同尺度探究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并结合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城镇化的影响,提升区域认知能力、树立人地协调观念。【课程标准】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单元目标】1.研读资料,绘制大单元整体结构的思维导图,明确单元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为构建你心中的理想家园提供设计标准。2.通过研究我国部分地区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历程,归纳出城镇化各阶段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提合理化建议。3.通过巴西利亚和安徽宏村建设等案例的分析,绘制理想家园布局图,形成完整的城乡形态建设理念。4.以“人口、聚落与空间、资源的关系”为核心重构单元体系,结合理想家园的设计理念,分析兰斯塔德城市格局,为目前我国城市扩张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评价量规】学习过程 学习评价指标 真实表现(得星数)整体感知 能说明城乡用地类型的变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但不能为设计理想家园提供思路。☆ 能准确说明城乡用地类型的变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并为设计理想家园提供简单思路。☆☆ 能说明城乡用地类型的变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为当地地域文化的保护提出合理建议,并为设计理想家园提供完善思路。☆☆☆探究建构 能够分析人口迁移、城镇化的影响,但不能论证出建设理想家园的影响因素。☆ 能够通过分析城镇化差异的原因和影响,简单论证建设理想家园的影响因素。☆☆ 能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系统分析具体的城镇化问题,论证出建设理想家园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多种因素。☆☆☆应用迁移 能总结出影响不同城乡形态形成发展的原因,但无法独立绘制理想家园的城市或乡村布局图。☆ 能够独立绘制理想家园的城市或乡村布局图,并简单说明其其合理性。☆☆ 通过独立绘制理想家园的城市或乡村布局图,能够形成城乡形态建设理念,并为家乡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重构拓展 能够说出自己对人口和聚落关系的理解,但不能灵活应用理想家园理念。☆ 能简单运用理想家园理念,分析兰斯塔德城市格局存在的问题。☆☆ 能完善地构建人口的变化、聚落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运用理想家园建设理念为我国人口涌入城市提出合理解决措施。☆☆☆【单元导学图】【学时安排】学习进程 学习任务 学时划分整体感知 理想家园的构想 2学时探究建构 理想家园的论证 1学时应用迁移 理想家园的建设 1学时重构拓展 理想家园的反思与完善 2学时【学习资源】1.中国人口现状2.中国历史上五次人口迁移3.胡焕庸线4.中国城镇化水平5.拉美过度城市化6.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7.大圩古镇8.上海新城市规划人口与城乡形态———理想家园的构想【学习目标】1.研读文本,归纳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因素,并描述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2.绘制思维导图,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说明单元关键词之间的相互联系,为理想家园的初步构想提供依据。3.举出3个实例,阐释人口、乡村、城镇与自然环境的内在关系,设计构建理想家园的思路。【学习资源】1.中国人口现状 2.中国历史上五次人口迁移 3.胡焕庸线【学习罗盘】【情境任务】有的人想要在海边建一处海景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听听海的声音,可以看看太阳从海平面慢慢升起......有的人想卸甲归田后,在老家农村建个四合院,种两畦菜,呼吸新鲜空气,一家人其乐融融......有的人想选择归隐山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生活......作为地理人,我们研究人口、研究城市,都是为了创设更好、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利用知识,运用智慧,致敬生活,创建理想家园!【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人口的空间分布——建设理想家园的基础条件理想家园是为了向人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因此人口分布是影响理想家园建设的重要因素。人口分布,主要是指人口数量在不同尺度区域的分布状况。世界人口的分布面貌,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繁衍后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无时无刻不受自然和人文诸因素的制约。1.总结世界人口、中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找出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列举关键词并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人类的聚居地统称为聚落,主要包括乡村和城镇两种类型。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不同地域的乡村和城镇,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均存在差异,其文化景观也存在不同的风格。3.归纳乡村土地的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布局特点。4.列表分析城市中的各功能区的主要特征,并绘图分析各功能区的分布与付租能力的关系。学习活动二:人口的空间位移——建设理想家园的重要原因人口迁移是建设理想家园的重要动力因素,迁移的根本目的是寻求更加宜居、更加舒适的理想家园。因此,要对人口的空间位移进行研究,为理想家园建设提供思路。人口迁移是人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不仅影响着地球上人口的分布状况,也对文化传播和资源利用骑着重要作用。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是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城市、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本土人口迁移非常频繁,曾出现四次迁移的高潮。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向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南部人口大量迁往北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兴起的“阳光地带”。5.结合资料和样例,归纳美国不同阶段国内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完成下表中的内容。人口迁移的主要阶段 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19世纪中期 东→西,南→西 战争因素②③④6.简述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并任选一阶段总结其特点。【我的疑问】(写下你在梳理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学习活动三:人口与聚落的内在联系——探寻理想家园的设计标准【形成性评价1】水平一 能说出不同阶段国内外人口迁移的过程及原因。☆水平二 能够辩证说明人口分布与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举例完整描述城乡用地类型的变化。☆☆水平三 能准确说明城乡用地类型的变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形成理想家园建设的初步构想,并为家乡地域文化的保护提出3条合理建议。☆☆☆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近年来,由于城际就业、居住等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在京津城际高铁上演绎着“双城记”,他们以每日、每周、每月的周期奔波在这条线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工作在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 B.在北京工作体面,声誉好C.北京劳动密集型工业发达 D.北京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2.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演绎“双城记”得益于( )A.政策支持 B.交通改善 C.人口老化 D.逆城市化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下列小题。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人之内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9亿人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人之内3.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① B.② C.③ D.④4.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资源状况密切相关人口与城乡形态——理想家园的论证【学习目标】1.结合北上广外来人口统计图,探究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分析思路。2.通过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我国东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大的原因,为理想家园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3.举出2个实例,说明人口迁移对城镇化产生的影响,针对问题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总结影响理想家园建设的因素。【学习资源】1.中国城镇化水平 2.拉美过度城市化【学习罗盘】【情境任务】乡村和城镇在形成的基础上既有差异,又有共性,所以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因此需要总结城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人口的变化,既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又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有着重大作用,当今世界存在的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往往都与人口问题直接关联。工业革命以后,城镇化逐渐成为全球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集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于一体的城镇,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口和城镇的变化,一定要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进而总结出影响理想家园建设的因素。【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四: 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建设理想家园的动力因素人口与自然资源和环境关系的协调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理想家园的动力。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1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图1 2010年三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图图2 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1978—2015) 图3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1.北上广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之城,请结合材料及图1,归纳这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并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2.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形成性评价2】水平一 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原因,描述城镇化的影响。☆水平二 准确说明人口迁移的方向、城镇化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并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思路。☆☆水平三 能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分析具体的城镇化问题,论证理想家园建设当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胡同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开放型街区,以居住功能为主。下图示意北京某胡同空间布局,道路转折距离一般不超过30米。据此完成1~3题。1.与现代城市多数新型居住社区相比,胡同社区( )A.交通更便利 B.土地利用率较低 C.绿化率更高 D.公共活动空间小2.胡同虽开放但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氛围,其主要原因是( )A.邻里来往少 B.住宅分散 C.居民素质高 D.道路分级3.目前我国正倡导住区开放,胡同街区给我国兴建开放型住宅小区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 )A.增加绿化景观的设计 B.增加步行道路面积C.构建不同私密度空间 D.完善娱乐健身设施2020年2月12日,北京市交委官网发布了《北京市机动车停车信息服务规范(试行)》,旨在指导各辖区停车场经营企业、信息服务提供商做好机动牟停车信息的采集、汇聚、存储、管理、服务及运维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对全市的停车资源基本信息统一监管,鼓励城市不同功能区分时段提供空余停车位,实现车位“错时共享”。据此完成4~5题。4.适于相互“错时共享”停车位的城市功能区是( )A.住宅区和行政区 B.商业区和行政区 C.工业区和商业区 D.行政区和工业区5.车位“错时共享”主要利用了城市各功能区( )A.历史文化的差异 B.生态环境的差异 C.人口流动的差异 D.风俗习惯的差异人口与城乡形态——理想家园的建设【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巴西利亚城市功能分区及宏村景观地域文化等案例,归纳影响不同城乡形态形成的因素。2.搜集埃及迁都或横断山区聚落选址的资料,绘制理想家园的城市或乡村布局图,并论证其合理性。3.依据理想家园的设计,形成城乡形态建设中的理念,为家乡发展提出至少3条合理化建议。【学习资源】1.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 2.大圩古镇【学习罗盘】【情境任务】首都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的会聚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迁都背后的原因亦可以涉及很多原因。旧的首都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经济、军事防御、地震等)而逐渐丧失其重要性。有按照领土变更或扩大而迁移首都的例子,例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安卡拉)或东西统一后的德国(波恩—柏林)。或是像美国、巴西、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缅甸、韩国、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南苏丹等重新建造城市移转首都,平衡国家发展、建设理想家园的例子。不同地域的乡村和城镇,虽因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地域文化等差异而各具特色,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成为共同的追求。【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五:绘制城乡布局图——设计理想家园材料一 巴西利亚的城市功能分区巴西于1958年开始建造新首都——巴西利亚。巴西利亚规划布局的基础是两条正交的轴线,由此形成的“十”字标志是它的象征(图2.10)。城市中横贯东西的主轴线,布置行政、公共建筑;另一条是贯通居住区的弓形纵轴线。两轴线相交处为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建筑中心。铁路和高速公路从城市西侧经过,机场布置在城南,都有方便的城市干道相连接。居住区由一系列统一而稍有变化的街坊组成,并列布置在南北道的两侧。1987年巴西利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现代新兴城市。但是,巴西利亚的城市功能分区严格,各居住区千篇一律且服务配套设施不足,也给该市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材料二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通州位于北京市东部,距离天安门约20千米,距离东三环约15千米。为了落实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提出在北京市城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的“一副”就是把通州建设为一个城市副中心,通过经济社会要素的集中投入和市级行政中心的搬迁带动,形成合力,以更大的力度促成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紧紧围绕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材料三 宏村景观与地域文化宏村位于皖南山区,历史上属于古徽州,因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和古建筑遗存体现了徽州的地域文化,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图2.36)。整个村子的布局与水密不可分,顺地势、水势,引溪流、汇泉水,构建了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村落水系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村中有承志堂、乐叙堂等祠堂,以及南湖书院等,这些建筑组合体现着当地的耕读文化。材料四 大圩古镇传统空间特色大圩古镇地处漓江中游东岸,距桂林市东南18千米。该镇历史悠久,自秦始皇开凿灵渠,连通漓江、湘江后,一直都是重要的交通与商贸码头。大圩古镇因水而兴,沿街成市,为广西明代四大古镇之一,2005年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圩古镇位于漓江畔的重要水陆交通要道之上,马河与漓江呈“丁”字相交,将古镇一分为二。漓江从古镇的西面向东面流过,四周有社公山、景山、磨盘山,镇西有毛洲,山环水绕,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安居避世的极佳选择。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以及风水传统理念的影响,古镇布局自由,顺应地势,依山傍水而建,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一个典型的山水传统小镇。设计理想的家园:结合4则材料,思考“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结合未来城乡发展规划,任选你熟悉的一地进行理想家园的设计(绘制出城市或乡村布局图,并阐释其合理性)活动提示:设计步骤(参考):选址 功能分区规划 民居特色.......·城市设计:可从人口分布、城市形态、功能分区、道路规划、基础设施等角度进行设计。·乡村设计:应综合考虑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势、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资金、劳动力、科技等)、安全性等。【形成性评价3】水平一 能够根据不同案例归纳出影响城乡形态形成发展的原因。☆水平二 能够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各要素,完整绘制理想家园的城市或乡村布局图,并论证其合理性。☆☆水平三 形成理想城乡形态建设中的理念,为家乡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2019年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而人口增长率为7.2%。(1)该城市拟在乙地建化工厂,从环境保护角度判断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2)从交通、地价等方面,分析在丙地布局工业区的原因。(3)该市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试简述这种人口迁移现象的成因。人口与城乡形态——理想家园的反思与完善【学习目标】1.以“人口、聚落与空间、资源的关系”为核心重构单元体系,梳理人口、聚落与资源、空间的相互关系。2.结合理想家园的设计理念,分析兰斯塔德地区的城市规划方案,结合我国城市扩张问题,为我国城市今后的长久发展建言献策。3.总结反思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找出至少两个提升点,并制定措施。【学习资源】1.上海新城市规划【情境任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的空间形态也出现了急剧变化。有研究发现:我国发展越快的城市,越倾向于向城市外围扩张。这就导致城市的开敞空间(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开敞的空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各种信息交换的场所,包括园林植被、河湖水系、空地、街道广场、道路等空间)不断减小。城镇化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相关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们在建设本土化的理想家园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学习导航】【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六:重构单元体系——完善理想家园的设计理念以“人口、聚落与空间、资源的关系”为核心重构单元体系,完善理想家园的设计理念,梳理人口、聚落与空间、资源的关系。【单元拓展】兰斯塔德的城市规划——理想家园的反思与完善兰斯塔德是位于荷兰西部,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及乌特勒支四大核心城市及众多小城市组成的多中心城市群。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1.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兰斯塔德地区的城市规划对人口和城镇发展产生了什么有力影响。2.结合我国目前城镇空间扩张状况和兰斯塔德城市规划案例,为我国城市今后的长久发展提出至少三条合理化建议。【单元过关】一、选择题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回答3—4题。3.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 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4.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5—7题。5.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6.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7.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8—10题。8.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9.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10.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11.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1985~2004年减少 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减少1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后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3~15题。13.图中D点房价和N点房价的最大差值可能是( )A.3900 B.3300 C.2900 D.299014.如单纯考虑该城市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因素,选择购房的地点最适宜在( )A.E B.F C.M D.N15.目前,一些城市选择近郊到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该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A.土地价格 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 D.土地利用效益二、综合题16.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乡村人口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下图示意我国H省2011年和2035年乡村人口分年龄段的数量(含预测)。预计2035年我国城镇化将步入成熟期。(1)概括H省2011年至2035年乡村人口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评价图示人口变化过程对H省乡村发展的影响。(3)专家预测2035年后H省乡村劳动力人口比重将会上升。请为专家的预测提供理由。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债券研究团队发布的《2016中国人口迁移跟踪》报告称,最近6年我国总人口增加了4180万,其中约15%的新增常住人口分布在一线城市,逾40%分布在二线城市。(1)概括我国外来人口净流入城市的特点。(2)判断我国外来人口净流入比重最高的城市并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3)为应对人口大量涌入的不利影响,试为这些城市提出可行的合理措施。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1)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2)分析鲁尔区医疗保健业发达的原因。(3)说明在波鸿市建设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的优势条件。指出波鸿市保健园选址的合理性。19.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发展中相伴而行,城市化率、产业结构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2012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材料二:2012年,崇明县GDP仅占上海全市GDP的1.2%。产业比重 从业人员比重崇明 全国 崇明 全国第一产业 9.40 10.08 37.90 33.60第二产业 53.10 45.27 16.30 30.30第三产业 37.50 44.65 45.80 36.10概括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特点。(2)据表中数据,分别归纳2012年崇明三大产业的特点。(3)分别说明2012年崇明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4)上海市《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提出2020年崇明城市化率要达到70%。对此有专家建议,崇明应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以此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强劲动力。评价这一建议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