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1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喀斯特地貌”教学设计(湘教版)
摘要:该教学设计围绕贵州喀斯特地貌,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习,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提高综合思维,树立人地协调观。设置“贵州脱贫建言献策”的课外探究活动,通过对身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案例探究教学;人地协调观
课标解读
课标对该章节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理图像、景观图片、地理视频以及野外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识别、欣赏地貌景观,并描述其特点。在学业质量水平2中,课标进一步提出“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物,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2]课标要求以案例探究为线索组织教学,学生在真实情境之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说明地貌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辩证看待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第1课时。本节内容实际上涵盖了三种地貌类型,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详略处理。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且该地貌与西南地区的发展现状联系紧密,贴近时政热点,有利于学生了解基本国情,理解人地关系,所以可以重点学习喀斯特这一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具体化表现,它既是对本章地貌类型的扩展,也是对第一节流水作用的补充,安排在流水机械作用之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流水的化学作用。教材从流水的化学作用入手,以正文、阅读、活动三种呈现形式,阐述了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类型和特征。教材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要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
三、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景观图片、地理图像辨识和欣赏喀斯特地貌,并描述其景观特征及我国的分布特征,提升区域认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分析,提升综合思维,树立人地协调观;通过课外探究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难点也正在于此。
【学情分析】从知识上说,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地形和区域地理,具有一定的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在高中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对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认识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化学课上已经学习了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化。从能力上说,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是分析时缺少整体性观念,对地理事物动态演化过程的推理能力较差。从身心特征来说,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对地理事物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喀斯特地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我采用以案例探究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探究,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学生将通过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掌握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分类、成因、分布、影响五个层次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趣味导入 创设情境 视频导入:“云贵喀斯特地貌” 【师】同学们,你去过云贵地区吗?如果你去过,你有没有被她如画的美景所陶醉?有没有思考过,如此神奇美丽的景色是如何形成的呢? 不管你去没去过,今天,跟随老师的课堂,我们一起探秘云贵地区分布最广的神奇的喀斯特地貌。 观看视频,观察贵州地形地貌的特点 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探究情境
自学探究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板书】一、概念 【学生齐读】: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自学探究】喀斯特地貌有哪些类型? 【板书】二、类型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表1 喀斯特溶蚀地貌 类型成因或特点溶沟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规模比石芽大,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灰岩山峰,常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溶斗喀斯特漏斗(天坑),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
表2 喀斯特沉积地貌 名称形状生长方向石钟乳如直挂的冰棱从洞顶向下生长石笋如茁壮的毛笋从洞底向上生长石柱如高大的柱子贯穿洞顶和洞底钙华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溢出,导致CaCO3沉积
认真阅读教材,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知喀斯特地貌的类型,特点。 完成教具表格的填写。 通过阅读教材,欣赏景观图,学生直观认识多种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培养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热情
师生合作探究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分布、影响 【板书】三、成因 课件展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溶蚀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 【师】可溶性岩石在富含CO2的水的作用下,形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随水流走,使地表形成崎岖不平的溶蚀地貌。 沉积作用 Ca(HCO3)2=CaCO3↓+ CO2↑+H2O 【师】含有Ca(HCO3)2的水,当温度降低,压力减小时,水中的CO2大量溢出,形成不溶于水的CaCO3沉淀。 【强调】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流水的溶蚀性、岩石的可溶性是必要条件。 【思考】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为何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为何北方地区喀斯特地貌不典型)? 【板书】四、分布 【师】岩石:可溶性岩石广布,提供了物质基础。气候:温暖湿润,加快了化学溶蚀的速度,保证了岩石溶蚀的连续性。地形:山地丘陵多,水流速度快,机械冲刷强,加速了岩石溶蚀。地质:板块运动活跃,岩石破碎,裂隙多,有利于流水下渗溶蚀。 【承转】喀斯特地貌神奇壮观,“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被收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张家界景区的黄龙洞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中有根被称作“定海神针”的石笋,保险公司投保一亿人民币,由此可见,喀斯特地貌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科研价值。那么,喀斯特地貌分布区,除了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外,会不会给当地的人们生活带去困扰呢?请大家观看图片,思考,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板书】五、影响 【师】石灰岩溶于水,渗水性强,所以土层分布较薄,多地下暗河,取水困难,山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所以导致当地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形成“喀斯特式”贫困。 【课后拓展】 请你作为旅游局代表、农业专家、交通局代表、水利专家,为云贵地区的脱贫致富建言献策,写一份小报告。 观察地图,回答问题,描述我国喀斯特空间分布特点 观察地理图像,逐一分析各要素对喀斯特形成的影响,并回答问题 (3)积极发言,表达观点,仔细聆听,适时补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用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从分析单一要素对喀斯特形成的影响,得出地貌与其他各要素的关系,突破了成因分析难点,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承转】解决人地不协调困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这是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至此我们已经一起完成了贵州喀斯特的探索之旅,下面请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主归纳总结 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和习惯,逐步建立知识框架体系
板书设计
一、概念 二、类型 1、 喀斯特溶蚀地貌 喀斯特沉积地貌 三、成因 四、分布 五、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