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政尔八经出品 盗用必究课时安排本框理论性比较强,加上考虑实际学情,建议安排2课时。基本思路:本框题就内容本身而言,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创作的历史背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过程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应用于实践,按此顺序教授教学内容,逻辑是十分流畅的。所以设计课件时并没有打破教材顺序,而是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按时间逻辑梳理全框内容,分别设置了三大议题架构全部教学内容:首先,通过议题“空想社会主义为何难逃失败?”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然后,通过议题“科学社会主义为何科学?”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介绍《共产党宣言》。最后,通过议题“科学社会主义经得起实践检验吗?”介绍科学社会主义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历程,再一次深度解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历史前提和理论基石,强化“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认知,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精神:知道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能狗合理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公共参与: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曲折,深刻的体会我国社会主义成果的来之不易。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做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难点:重点: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难点:空想社会主义为何是空想?科学社会主义为何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教学过程本框设计可分为以下部分:导入: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现实价值,“为什么每当世界上出现普遍性危机时,人们还是会想到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观点?打工人的痛,为什么马克思会懂?这位思想巨人,究竟创造出了怎样的精神财富?”由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铺垫后文;教师衔接:“但在走近这位思想巨人的理论前,我们还需要先了解在其之前的思想先行者们……”回顾上节课知识:前面我们学习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调和,且这个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受到了资产阶级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残酷现实之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畅想未来理想社会,但他们的畅想真的能照进现实吗……导入议题一:议题一:空想社会主义为何难逃失败?1.学生阅读教材P11页探究与分享 ,总结空想社会主义的关键信息理想社会的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莫尔、康帕内拉:用文学语言批判资本主义,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公有制、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18世纪:代表人物:摩莱里、马布利: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以法律条文提出了未来社会原则:人人平等、公有制。19世纪: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批判资制的同时,用社会实验的方式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积极合理的设想理想社会的现实——空想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圣西门、认为理想的“实业制度”关键是靠“说服”的办法,结果游历四方,钱花光也没有实现傅立叶、理想的“和谐制度”的实现寄希望于富翁出资,结果等了十年也没实现欧文:作为企业家和慈善家,欧文在北美筹资实践“新和谐公社”制度,但只支撑了3年而失败。2.结合材料,设置议题:空想社会主义在不同阶段有何异同?空想社会主义客观上有何进步意义?为何难逃失败结局?→议学提示:(此处非教材正文内容,教师可以简化分析过程)异:16-17世纪: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18世纪: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19世纪: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有实践尝试。同:揭露资本主义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美好蓝图。【进步意义】都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寄希望于资本家的慈悲和自醒(欧文自己是资本家、慈善家),实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仅从正义、理性出发,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力量,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局限性(失败原因)】※此处引导学生结合上一框题关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知识拓展思考空想社会主义失败原因: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不成熟的理论”(思想上层建筑),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不足,生产关系不完善),走向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3.由此引导学生总结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进步性,点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4.在介绍完空想社会主义后,紧接着展示工人阶级的抗争运动,引出议题:议一议:三大工人运动为何也失败了,有何启示?由此说明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5.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总结,阐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议题二:科学社会主义为何科学?1.利用好教材资源和互联网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过程完成议题:阅读教材P13-14探究与分享,请思考马、恩为何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最后形成的科学体系批判吸收了哪些理论?→议学提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论一:将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相结合→创立过程科学结论二:吸收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唯物史观,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凸显理论基石科学;3.具体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如何体现出科学性的:先通过视频素材展示唯物史观的科学性,然后通过与古典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比较总结出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4.播放视频素材,介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之作《共产党宣言》,然后设置议题:《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哪些内容?→议学提示:阅读教材P16-17页,结合下页PPT摘录的《共产党宣言》重要文本,回答议题。5.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文本信息一一对应,概括总结《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两个必然、一个政党、一个目标”;6.简要回顾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过程,学说本身包含的科学思想,来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几大特征。议题三:科学社会主义经得起实践检验吗?1.教师衔接:“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国际共运史”2.播放视频素材,展示国际共运史,然后设置议题:你觉得国际共运史有哪些大事值得铭记?结合课本18-19页,议一议十月革命的成就和意义。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经不起实践检验?3.分析议题①:根据时间线,大致可以得出这些重大事件。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二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换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重大事件中,要引导学生梳理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经历曲折,最后走向辉煌的整体过程。即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政权的尝试、到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再到科学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最后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4.分析议题②:阅读教材P18页相关内容,回答议题:①成就: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②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现实到实践、制度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5.分析议题③:结合教材P19页内容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关内容,回答议题:十月革命之所以胜利,在于革命运动(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当时俄国生产力状况是相适应的,而“苏联解体”归根到底在于背离社会主义建设逻辑,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上层建筑)引领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没有遵循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所以,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到苏联解体恰恰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说明了: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不可避免;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不可动摇。而从实践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6.通过上述结论,联系教材内容总结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实践历程,更要引导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结梳理1.对整框内容架构进行综合梳理,设置问题:回顾本框知识,你能列举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吗?由此总结三大飞跃历程。2.引导学生注意整本书教材主线,从本课学习内容中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必然失败,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诞生,乃至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实践的不同结果,归根到底是所处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作用的结果。这再次提醒同学们:把握整本书教材内容,一定要充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条主线!知识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