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历史》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地球的历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节,是新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上可承接“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两节对地球地理环境的描述,其下可展开地球地质构造的学习。从1.1“宇宙环境”及1.2“圈层结构”到1.3“地球的演化过程”促使学生由内到外、由静到动地构成了对地球自然状态的整体认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地球的历史”内容要求为: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具体又可划分为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其二为地球的演化过程[3]。2.教学思路“地球的历史”涉及46亿年的时间,在时空尺度上我们真实的生活难以将“地球的历史”模拟重现,因此为了拉近学生与久远历史的距离,本文选取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展主题式情境教学。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奥地利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十大自然博物馆之一,展出空间达到8700平方米,分为四大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地球历史及化石展厅、史前文化展厅和生物演化展厅。其路线规划及展品摆设也经过精心设计,由矿物到地球生命的起源,再到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至史前文明。本节课首先对地层概念、化石、地质年代表等基础知识进行储备,然后通过云参观矿物岩石展厅和地球历史及化石展厅,了解地球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具体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3.课标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地球的历史”内容要求为: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会使用地质年代表,使用时可以只选取较大的地质年代单位,如“宇(宙)”“界(代)”“系(纪)”。“描述”一词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应锻炼学生地理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够针对地理过程运用文字或语言来进行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描述”的机会。“地球的演化过程”指地球在不同时期的更替过程,包括距今的年份、地球海陆演化情况、地壳运动的情况、古生物情况等。描述“地球演化过程”需要学生在描述中突出地球的时空变化过程,注重动态发展的内容和年代间的转换,对学生的时空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4.学情分析本节课在高一新生刚入学时开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还习惯于由具象到抽象。此外,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也比较零散、繁多、记忆量大,学习起来易枯燥乏味,课程设计也较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合适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教学情境,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地理教材,思考地理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及地理原理,并在教材挖掘及教材知识点联结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5.教学目标①区域认知:描述地球演变历程,掌握不同时期地球的地理环境特点。②综合思维:能够依据生物演化特点及地质矿产等,结合地质年代表,辨别地球所处的地质年代以及相应地质年代的特征。③人地协调观:通过漫长的地球历史感悟人类的渺小及人类文明存在的短暂,建立协调的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④地理实践力:能够模拟沉积物的形成过程,说出化石及地层的形成过程,且能够通过不同时期化石的特征掌握地球的演变过程。【教学过程】通过云参观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渗透区域认知、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如表1所示。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图片展示】图2是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它是世界十大自然博物馆之一。该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常设展厅占据两个楼层,展出空间达8700平方米,分为四大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地球历史及化石展厅、史前文化 图2 观看教师所展示的图片,想象自己身处其境 营造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厅和生物演化展厅。其路线规划及展品摆设也经过精心设计,由矿物到地球生命的起源,再到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至史前文明。教师带领学生云参观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承转 过渡 在地球46亿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怎样的演化与变迁?进入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之前,需要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便于科学规划博物馆的参观路线 通过情境设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探究活动1 【发布任务】模拟沉积物沉积过程(图3)观看沉积物沉积过程视频(来自江西师大附中黄玲老师公开课视频) 【讲解】这就是地表沉积物沉积的过 程,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的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紧固结,就形成了沉积岩 观察并得出:沉积岩是一层一层的 让学生观察、体验沉积物的沉积过程,培养地理实践力请学生观察:视频中沉积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图3【讲解】不同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被称为地层。在地层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就形成化石承转 过渡 让学生观看沉积物沉积过程视频以及最终生成的沉积物沉积过程图,思考地层以及地层与化石之间的关系探究活动2 引导学生观看沉积物沉积过程视频以及最终生成的沉积物沉积过程图,思考地层以及地层与化石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发现地理规律:①先沉积的地层在下,后沉积的地层在上;②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③先沉积的地层(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通过探究地层与化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承转 过渡 通过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对比研究,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 岩石年龄等,把地球的历史按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编年,形成了地质年代表,这也是参观博物馆需要掌握的时间表(图4) 距今时间/百万年 年凹g 2.6 新近 23 145 201 252 况 大i图4探究活动3 【图片展示】图5是博物馆门口的参观路线图,首先来到矿物岩石展厅(图6) 小组讨论,选派一名小组成员进行讲解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这个展厅对应地球历史中的前寒武纪时期,判断依据是这个展厅展示了大量的岩石矿物。前寒武纪是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这段时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时期。在冥古宙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太古宙时期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时期,由于大气成分改变,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加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此外,通过情境设置及逻辑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地理实践力图5 图6【提问】①这个展厅对应地球历史的哪个时期?判断依据是什么?②这个时期地球的地理环境及生物特征有哪些?为什么 【评价】感谢该小组代表发言,回答得很具体。前寒武纪时期是地球形成初期,大量熔岩喷发和陨石碰撞。这个时期海洋、陆地慢慢形成,但地理环境几乎不适合生物的生存,直到太古宙时期才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此外,由于大量熔岩喷发,所以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金属成矿期探究活动4 【图片展示】接下来来到地球历史与化石展厅 图7 【提问】①在此展厅中所看到的三张化石图(图7)分别是什么?②这三张化石图对应地球历史的哪个时期?判断依据是什么?③这个时期地球的地理环境及生物特征有哪些 【评价】该小组成员回答思路清晰明了,这三幅图片是古生代时期的生物化石。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出现低等植物。晚古生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气候变化,一些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来一些两栖类动物又进化为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由于有大量的植被出现,所以晚古生代也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后期地球各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 小组讨论,选派一名小组成员进行讲解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我们所看到的三张化石图是古生代时期的生物图。古生代时期距今5.41亿年~2.52亿年,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第一张图中的三叶虫就是早古生代的生物。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可以推知当时海洋面积较大。第二张图是鱼类化石,鱼类为脊椎动物,该时期是晚古生代时期。第三张图为蕨类植物,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因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比较温和、潮湿,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通过地理图片识别地理生物,并根据地理生物的生存特点推测当时地球的地理环境。在探究化石与地质年代、地理环境对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承转 过渡 古生代末期,地球生命史上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地球的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迎来了恐龙称霸地球的地质时期。继续参观感受当时的地理环境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5 【图片展示】 小组讨论,选派一名小组成员进行讲解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这是中生代的生物化石图。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这一时期恐龙等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由大量爬行动物盛行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比较湿热,植物种类丰富,所以也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通过生物的生存特点推测当时地球的地理环境。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此外,通过前面的学习,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图8 【提问】①图8对应地球历史的哪个时期?判断依据是什么?②这个时期地球的地理环境及生物特征有哪些 【评价】该小组成员的回答也相对比较全面,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在中后期出现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也极为兴盛。此外,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大陆开始漂移探究活动6 【图片展示】 图9 【提问】图9对应地球历史的哪个时期?判断依据是什么 【评价】感谢小组成员代表的发言,新生代是“最近的生物时代”,在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了现代海陆格局。在第四纪时期, 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追问】人类开始出现第四纪,结合地质年代表谈谈感触 小组讨论,选派一名小组成员进行讲解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这两张图对应新生代时期。新生代为距今6600万年至今,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第一张图中的枫叶为被子植物,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第四纪出现了人类。人类出现的时间很晚,而且相对于地球漫长的历史而言,人类文明也很短 通过地理生物化石特点推测当时地球所处地质年代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此外,通过追问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课堂 总结 从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出发,参观了矿物岩石展厅、地球历史及化石展厅。一方面,从海陆格局、生物演化、地质矿产等方面了解了地球前寒武纪时期以及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时期的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人类历史的短暂和渺小,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以及地理环境的变迁和恶化,未来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通过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此外,通过最后的提问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升华本节课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