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3.1溶液的形成 学历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3.1溶液的形成 学历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3.1溶液的形成 课时 2课时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饱和溶液,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背景分析 溶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学生们都喝过糖水,都品尝过汽水的味道,在家里知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和乳化现象,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能量存在变化,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以及溶液饱和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学习 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难点: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
评价任务 完成任务一及习题1-2(指向目标1) 完成任务二及习题3-4(指向目标2) 完成任务三及习题5-6(指向目标3)
所需条件 【实验用品】实验准备: 多媒体 烧杯、玻璃棒、 温度计 试管 玻璃棒、石棉网、试管夹 酒精灯 食盐、 硝酸铵、氢氧化钠、药匙 、食用油、汽油、洗洁精 硝酸钾。
学 习 过 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任务一、溶解的过程:(目标1) 学生自学:(课本58-59页上) 定义: 分散到 里,形成的 、 的混合物。特征: 、 。组成: 和 。 溶质是 溶剂是 想一想: 如果把上述氯化钠溶液倒入瓶子里密封起来,放置一个月,一年,……你猜测食盐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用过滤地方法能不能把氯化钠和水分开? 想一想,这杯氯化钠溶液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一样咸? 师:那么什么是溶液呢?溶液有哪些部分组成? 议一议:1、 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吗?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溶质一定是固体吗,水是唯一的溶剂吗? 溶液 溶质 溶剂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水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水 酒精溶液 酒精水 汽水 二氧化碳等水 碘酒 碘酒精 乙醇汽油 乙醇 汽油
评价一、 (目标1) 1.溶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豆浆、牛奶都是溶液 D.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2.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溶质碘碘碘碘溶剂水酒精汽油苯(有毒)溶解性微溶可溶易溶易溶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去除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 A.水 B.酒精 C.汽油 D.苯 任务二:物质溶解时能量的变化及乳化作用:(目标2) 学生自学:(课本59-60页上) 3..物质的溶解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升高,如 ;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不变,如 ;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降低,如 。 4.乳化现象: 、洗衣粉、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 ,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 、比较 的混合物,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 按照实验步骤分组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并获得结论 实验操作实验数据1.取三只小烧杯,分别加入约50 mL蒸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T1)T1:________℃2.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约5 g氢氧化钠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2)T2:________℃3.向另一只小烧杯中加入约5 g硝酸铵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3)T3:________℃4.向另一只小烧杯中加入约5 g食盐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4)T4:________℃
结论:氯化钠温度不变 氢氧化钠温度升高硝酸铵 温度降低 ①氯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扩散吸热等于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②NH4NO3固体溶解于水时扩散吸热大于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③NaOH固体溶解于水时扩散吸热小于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1、植物油被汽油溶解了吗? 2、植物油被洗洁精溶解了还是乳化了? 评价二(目标2) 3.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因为洗涤剂( ) A.可以软化水 B.具有乳化的功能 C.可以沉降杂质 D.溶于水时放热 4.如右图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A、活性炭 B、生石灰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请简述你选择此项的理由: 。 任务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目标3) 学生自学:(课本60-61页) 5.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6.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 1、在描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完成第63页实验探究3-2, 实验操作现象①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搅拌固体部分消失②加热固体全部消失③冷却又有固体析出④在步骤①的小烧杯中再加入10 mL水,充分搅拌固体全部消失
通过以上探究请归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能会相互转化方法。 饱和溶液是对所有的物质都达到饱和吗? 3、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对吗?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吗? 例:已知在200C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最多能溶解氢氧化钙0.18g 现将15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得到的是 溶液(饱和或不饱和) 0.1g氢氧化钙放放入50g水中得到的是 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两者相比较属于浓溶液的是 溶液,属于稀溶液的是 溶液。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评价三(目标3) 5.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方法有: 、 。 、 。 课后反思: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
检 测 作 业 1. (目标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碘酒 B.汽水 C.糖水 D.蒸馏水 2.(目标1)下列溶液中,溶剂是酒精的是 ( ) A、蔗糖溶液 B、酒精溶液 C、碘酒 D、氯化钠溶液 3.(目标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B.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D.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4.(目标1、2)溶液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现象 C.豆浆、牛奶都是溶液 D.溶液都是无色的 5.(目标2)夏日里想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 食盐 B. 硝酸铵 C. 蔗糖 D. 熟石灰 6.(目标2)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油腻的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 7.(目标3)在一定温度下,往一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硝酸钾晶体并充分搅拌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质量减少 B.晶体质量增加 C.溶液的质量不变 D.溶液的质量增加 8. (目标3)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右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上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 或_ _ 。 答案: 自学答案: 1.(1)一种或几种物质 另一种物质 均一 稳定 (2)均一 稳定 溶质 溶剂 2.被溶解的物质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3.氢氧化钠 食盐 硝酸铵。 3.洗洁精 细小液滴 不易分层 稳定的混合物 5.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 6. 评价答案: 1.B 2.C 3.B 4.C 硝酸铵溶于水后温度降低使瓶内压强减小 5.A 6加硝酸钾固体、恒温蒸发部分水、降低温度到刚有晶体析出 【检测作业答案】 1.D 2.C 3.D 4.B 5.B 6.C 7.C 8.(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2)加氯化钠 蒸发水分
作 业 内 容 1.整理错题 2.练习册P59第7、9小题。
一 致 性
板书设计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 稳定 混合物 3、组成:溶质 溶剂 4、能量变化:氯化钠温度不变 氢氧化钠温度升高硝酸铵温度降低 乳化作用: 5分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转化:
学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