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2.3.1原子的构成 学历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2.3.1原子的构成 学历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3.1原子的构成学历案
【课题】原子的构成
【内容出处】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36页到38页)
【课标要求】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轰击金箔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通过“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以致用1,评价目标—、二 原子的结构。
2、完成学以致用2,评价目标三原子构成的规律。
【学习过程】
1.资源与建议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由此“打开”原子,步步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藉此可以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2)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难点是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
(3)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我们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我们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我们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象,辅助我们的想象、推理,促进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2.课前预习
回忆电解水和氢气燃烧的微观模拟图认识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汤姆森的实验和卢瑟福的实验,认识原子的结构和构成规律。
3课中学习
【启发思考】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还能再分吗?
任务一 原子结构的发现(阅读课文36页前两段,完成一下问题)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
2.汤姆森的实验: ,
现象:
他认为原子模型:
任务二 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及原子的构成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第36-37页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 穿过金箔且 原来的方向,一小部分 原来的前进方向,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 。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质子带 1个电子带
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被 占据,原子核体积很 ,原子是一个 球体。
3.在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只有质子和中子质量的1/1836,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学习活动2】 小组讨论
1.为什么大多数α粒子能不改变方向而顺利穿过?
2.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的原因?
【学以致用1】 【评价标准】答对一道题1颗星,自评得 颗星
1.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原子体积很小 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 D.原子是实心球体
2.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
B.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在A位置时稍少些
C.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D.在D位置时,屏上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且次数很多
任务三 探寻原子构成的规律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第38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
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金、金刚石等都是由 直接构成的。
3.原子的性质:质量和体积 、原子之间 、总在 等。
【学习活动2】小组讨论
1.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分子带电吗?
2.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课本第38页探寻原子构成规律的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从表中纵向、横向、普遍性、特殊性等方面寻找)
【学以致用3】 【评价标准】 答对一道题1颗星。自评得 颗星
1.某原子中共有82个粒子,其中30个粒子不带电,则它的核外电子数是( )
A.26 B.30 C.52 D.56
2.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所占体积很小;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③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④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⑤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⑥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
3.为形象地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
4.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2)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
(3)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
(4)带正电的粒子是: 。
(5)带负电的粒子是: 。
(6)不带电的粒子是: 。
【归纳概括,总结提升】 【评价标准】最多五颗星 自评得 颗星
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况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
【检测作业】【评价标准】答对1道题得1颗星,自评得 颗星
1.我国曾发射的一枚卫星上的计算机被太空中带正电的某些粒子击中,导致“死机”,在遥控指令下,计算机重新启动,卫星恢复正常。带正电的粒子可能是( )
A.原子核、质子 B.原子核、中子
C.电子、原子核 D.电子、质子
2.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质子和中子
3.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原因是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方向
B.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C.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原子中有体积很小、质量相对很大的带正电的原子核
D.卢瑟福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氧气 B.金 C.水 D.空气
5.有A、B、C、D四种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加且为4个连续的整数。B和D的原子核里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A和C的原子核里质子数比中子数少1,已知B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
(1)根据以上事实填写下表:
原子 种类 核电 荷数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中子数
A 9
B 10
C 11
D 12
(2)已知1个电子的质量约为1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通过上表,不仅可以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你还能总结出的其他规律有:
①__ __。
②__ __。
③_ 。
(
【总体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总共获得了
_______
星。等级为
_______

1
2
星及以上为优秀,
9
星及以上为良好,少于
9
星为一般。)
)
作业:
1:配套练习册:课后达标训练
【学后反思】
请尝试总结本主题的重要知识和学习中的思维方法,或写下自己需要求助的困惑,或分享何以学会的策略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