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题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培养学生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了解安全自救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素养目标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教学难点 如何防火、防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会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同时也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光火灾,还有各种各样的危险事故。教师向学生展示2015年影响比较恶劣的一些爆炸事故(如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的图片。
新课导入 知识点1 爆炸[讲解]可燃物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就能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爆炸,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现在就让我们用实验探究一下粉尘爆炸。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演示实验]教师按照教材第132页实验7-2做实验,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装置。[课件展示]
备课笔记
进行新课 [现象]发生了爆炸。[分析]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讲解]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燃性气体、粉尘等都是极易发生爆炸的物质。知识点2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如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氢气、乙炔、沼气、石油产品、面粉、棉絮等。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硝酸钾、鞭炮等。[提问]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回答]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则可以引发爆炸。[讲解]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提问]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些图标,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课件展示][答案](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3)当心火灾——氧化物;(4)禁止烟火;(5)禁止带火种;(6)禁止燃放鞭炮;(7)禁止吸烟;(8)禁止放易燃物。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还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师: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阅读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教学板书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2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爆炸
备课笔记
课堂拓展:
①无新物质产生的物理性爆炸,如自行车轮胎“爆胎”;
②发生在有限空间内的急速爆炸,因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性爆炸,如炸药爆炸。
课堂拓展:
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遇到火源就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只有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火才可能会发生爆炸。
教学板书 爆炸: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则可以引发爆炸。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硝酸钾、鞭炮等。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易燃易爆化学品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往往危害大、影响大、损失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相关安全规定,掌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
教材习题解答 练习与应用(P135)4.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为什么?解: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加速了空气的流通,使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火会越烧越旺。5.请你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钻木取火”“火上浇油”。解:“釜底抽薪”表示抽去锅底下的柴火,这样清除了可燃物,使可燃物与火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钻木取火”是通过做功使木头温度达到着火点;“火上浇油”,油是液体易燃物,增大了火与可燃物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6.发生下列情况时,应采用什么方法灭火?说明理由:(1)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2)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褥;(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4)炒菜时油锅着火;(5)图书馆内图书起火。解:(1)用湿抹布扑灭,使可燃物跟空气隔绝。(2)火势不大时,立即扑打或用水浇灭;火势较大时,立即撤离并迅速拨打火警119。(3)迅速切断电源,然后用泡沫灭火器灭火。(4)应立即用锅盖盖住锅,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5)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具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且灭火时不会因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
难题解答 例1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厨房中煤气泄露,应立即打开抽油烟机B.酒精灯使用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C.原始森林风景区必须张贴“禁止烟火”的标志D.搬运易燃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解析】A.煤气泄漏打开抽油烟机时产生的电火花,可能会点燃煤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而发生爆炸;B.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C.原始森林,禁止烟火可防止发生森林火灾;D.搬运易燃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撞击,可防止发生爆炸事故。【答案】A
备课笔记
特别提醒:
火场自救方法:
①火势如果很小,根据起火的原因,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扑灭;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求救。
②着火时,要迅速判断安全出口。
③如果房间内着火,不能随便开门,以防空气流通火势更大,甚至发生爆炸。
④房间内着火,由于空气的流动,上层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浓度大,所以逃生时应弯腰前进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减少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内。
难题解答 例2某日凌晨,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内,两辆装载近40吨危险化学品——190号溶剂油的重型油罐车由于追尾发生燃烧爆炸,当场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迅即赶到的救援官兵,佩戴空气呼吸器,用喷雾水枪对火势进行控制。到5时30分,隧道内明火被全部扑灭。(1)以下是四种常用的危险品标志,在装运“190号溶剂油”的油罐车上应贴的标志是__________。(2)油罐车起火燃烧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中“190号溶剂油”为可燃物,还需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3)从灭火的原理分析,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其原理是__________。(4)调查表明,火灾伤人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当油罐车起火燃烧、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__________。A.迅速脱下衣物,扑灭大火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解析】(1)油罐车上应贴有“易燃液体”的标志;(2)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①充足的空气或氧气;②温度达到着火点;(3)水能灭火的原理:水能使可燃物周围温度低于其着火点,使可燃物不能燃烧;(4)油罐车起火燃烧时会发生爆炸,为了避免危险应迅速远离,不要脱下衣物参与救火。【答案】(1)D(2)充足的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水能降低环境温度,使周围的环境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凡叙述合理均可)(4)A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学反思 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循序渐进,从生活中爆炸事例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教师点评和总结:
备课笔记
课外拓展:
为什么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燃放鞭炮不仅污染空气,飞扬的纸屑、烟尘落在地面上,还会影响清洁卫生。同时爆炸声如雷贯耳,据测定单个闪光雷爆炸时,其噪声至少在130分贝以上,成为噪声公害。此外,每逢春节,由于燃放鞭炮而引起火灾,炸伤手臂、面部或眼睛的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对于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都是十分有利的。
PAGE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