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课 题 1.4.1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授课日期 年月 日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并熟练掌握。2.通过硬币实验总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陡坡与缓坡。3.认识山体部位并熟知“山脊”与“山谷”的区别。
能力目标 通过硬币实验(山体模型),转化等高线地形图,学会“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在读地形图过程中能够准确的找出山脊与山谷。通过绘制山体,分析山体部位,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
情感目标 通过这节课学习,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山体部位的特点,从而达到增强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的找出山脊与山谷,并对发育河流及河流流向有熟练的掌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能够掌握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的找出山脊与山谷,并对发育河流及河流流向有熟练的掌握2.培养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综合分析能力
板 书 板 画 设 计 1.4.1地形图的判读
教案用纸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一、导入新课(5’)图片导入:和平精英(游戏)地图教师: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在玩游戏时,要从山体凹陷的部分(山谷)中跑图吗?而不从像脊背(山脊)的地方跑呢?(教师有手展示山脊与山谷的大概形状)学生:不容易被发现。教师:看来学生们都游戏中的高手啊!你们说的“凸起的部分”是山脊,“凹陷”的部分是山谷。那请同学回忆一下,为什么山脊容易被发现?学生:因为它“凸起来”在跑的时候会被别人发现。还有树和草都少(植被稀少)教师:有没有同学注意到,在山脊和山谷中,那个有河流出现呢?学生:.......可能会存在认真的同学,发现山谷发育河流。如果没有教师提示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下次玩这款游戏时,学生一定会注意这些内容,并且还会与身边的人讲,游戏中相关的地理知识。展示目标:(1’)PPT出示,课代表领读三、新课讲授(35’)教师:学生将上节课准备好的1角、5角、1元的硬币准备好。(如没有,用大小不一的纸壳或书本代替),并上述顺序上下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同学们观察,硬币呈现高地变化,其实我们的地球也是一样的,高地起伏不平,有高山、有低地。这节课我们就讲这些高地起伏变化的山地绘制在平面图上。(板书:地形图的判读)教师:那等高线地形如何绘制呢?首先就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教师板书)------------------------- 海拔: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000米 1500米 -----------------乙 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 500米 垂直距离。(海拔差)--------------------------丙------------海平面 ---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PPT出示练习:甲地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__ 乙地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__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 丙地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__设计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同时PPT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并趁热打铁完成练习,掌握本知识点。教师:接下小组合作来我们看准备好的硬币,用笔,将他们外围的圆圈画下来。 A B C学生画出这三种图(PPT展示):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坡度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小组总结:观察A,坡度差不多,较均匀。观察B,下方,坡度大,等高线密集;其他方向坡度小,等高线稀疏观察C,右边,坡度大,等高线重叠,其他方向坡度小,等高线稀疏教师总结:同学总结非常好,完美;老师要对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引入两个个新的概念;陡崖:等高线重叠 等高距:每两个跟等高线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概念,它们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PPT展示等高线动态图)山峰(山顶): 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400 300 100 300 400 200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100 200 (教师板书)教师总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拓展:鞍部 (PPT出示练习)3.(2021吉林一模)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7分)(1)图中丙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此图的等高距为_________米。(2)G地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_米,甲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米。(3)可能有河流发育的地方是________(EF或GH),判断的理由是此地地形部位是_________,该河流的大致流向是_________。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感受中考,知道中考,了解中考。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4.下面四幅等高线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 A B C D5.某老年团队要组织登山活动,据下图分析:(1)该图的等高距为________米。(2)A、B、D各点与C点海拔相同的是_____点。(3)从B处上山容易还是从C处上山容易,为什么?6.看图填空 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⑤_______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7.合作探究甲乙丙丁各处中,1.适合攀岩的是_______ 处,理由是?2.图中能观看到瀑布的是_______处,理由是?3.丙,丁两河段中,比较适合刺激漂流的是_______,理由是?四、课堂小结:(3’) 小组互相补充式总结,教师在进一步总结。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敢说话、会说话、说对话。充分体现生本课堂,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应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不感觉地理的陌生。作业布置:(1’) 观察舒兰市九龙山公园(301公园)山体部位,并预习五种地形设计意图:贴近生活实例,当他们放假回家用手机玩游戏时,会想起今天的知识,并讲给身边的人听,同时,更会去公园实地观看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慢慢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