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届高三一轮复专题《水循环和水平衡》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本节课要涉及的内容课程标准如下: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给提出了要求:“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要达成的知识目标。“运用示意图”是“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的行为条件,水循环是宏观抽象的地理现象,运用示意图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相对于“说出”,“说明”是比较高的要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需要“举例证明”或“详细解释”。【考试大纲】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出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必修Ⅰ第二章第四节,与其它版本教材比较,在实现课标要求上略有不同,详见下表:比较项目 人教版 鲁教版 中图版 湘教版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准备知识 介绍水圈的组成和水体的相互转化 设计“模拟水循环”实验 设计调查家乡河流的活动示意图 提供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结合示意图,分海陆间、海上与内陆循环介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同人教版 安排“画一幅表示水循环的示意图”的活动。 同人教版从人地关系视角看水循环 结合黄河断流案例,提出问题探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指出正确的 水资源观。 提出问题探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与中图版基本相同。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详细解释 概略指出水循环能联系四大圈 层,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促进水体更新、维持水的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概略指出水循环更新水资源、联系各圈层、调节热量以及塑造地表的作用。 概略指出水循环促进水资源更新。 详细解释太阳能在水循环过程中的转化;安排“水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讨论。举例说明 解释水循环对物质迁移的影响。 用案例说明水循环促进物质迁移、塑造地形的作用。水平衡是水循环的内在规律,现行各版本教材都没有涉及水循环过程中的水平衡理论,只有以前的32K老地理教材中有提到。但纵观进几年的高考题,17年和18年的高考题中都有所涉及,水量平衡的部分内容让部分老师和同学感到困惑。同时作为一种物质循环过程,水循环和大气环流、洋流本质上都是流体环流。各版本教材都有介绍大气环流、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动力来源,但都没有介绍水循环的原因和动力,不符合对物质循环类地理原理要从原因、动力、过程、影响等方面去认知的一般规律。另外,教材对水循环的内容介绍得比较简单,使学生重视不够,对水循环的各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理解不够。学生在综合分析具体问题时可能会力有不逮。【学情分析】我在南雅的一轮复习中,已经对相关知识点全面详尽细致的讲解,并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高三复习已经进入第二轮,学生已经具备了较扎实的知识基础。二轮复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上更多的是查漏补缺,在完善基础知识上,重视专题内和专题间的知识网络的构建,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思维。我在南雅的一轮复习中,着力强调夯实知识基础,对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关注不够,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应试能力上有明显脱节。二轮复习中教师应突出重点,结合高考命题研究,强化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的针对性,并着力从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这四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要加强审题,规范答题。【重点难点】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2.结合实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影响。难点:3.水循环各主要环节的影响的因素4.运用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综合分析现实案例,并指出人类如何利用自然地理规律,合理利用水资源。【教材处理】1.知识模块上增加水循环的原因和动力、水平衡原理两大块。并适当提升水循环各主要环节的内容难度,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影响因素。2.教学内容处理上,加强专题内和专题间的知识网络的构建。整合必修一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必修二的城市化的影响、必修三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和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等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3.选用合适案例来补充教材案例的不足,我以2018年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新的大西线调水设想-红旗河输水工程为例,来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原创一组综合题来训练学生综合思维,提升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多媒体演示等。精选合适的高考真题,既作案例也作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鼓励个性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由我国的一些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引入红旗河案例。点明案例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关联,开启第二环节和知识梳理。二、知识梳理模块一:水循环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可以与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和洋流从原因、动力、过程、类型、影响这几个方面来比较,使学生获得认知物质循环的一般规律,并养成比较思维,形成专题间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综合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原因 动力 过程 类型 影响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洋流水循环模块二:重点梳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讲清各主要环节的影响因素,适当提高知识难度。模块三:水循环影响和利用从人地关系视角解读水循环:地理学的目标是认识自然环境与人地关系,谋求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学习中应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结合本节内容可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植被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黑心企业打井排污活动对下渗、径流等环节的影响;应用水循环原理解决黄河断流、华北缺水等现实问题;辨析“井水不犯河水”“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从科学意义上讲是否正确,践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新课程理念。1.正向利用及影响: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加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受水区和沿途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⑤实施人工增雨。可加大降水量。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可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现象。2.负向利用及影响: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同时会使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②围湖造田。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模块四:课堂高效练习穿插于知识梳理环节中,一是带领学生回顾经典高考真题,使学生对高考难度和命题方向心中有数。二是利用原创综合试题,着重提升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模块五:案例综合分析案例材料:2018年央视播放“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设想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热议。“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分为一条主线、三条支线,选线各取水点的水位依次降低,通过“山区打隧洞、河道修水库、平原开明渠”的方式实现全程自流。问题设计:角度一:可以进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的影响方面来设计,再上升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相关问题答题模式。角度二:结合本节课的水循环原理,设计一组综合题,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角度三: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中,如何实现生态流域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