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九课的第三课时,是第九课的落脚点,重在分析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终目标。课文包括两目,第一目是建设文化强国,包括建设文化强国的措施以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第二目是坚定文化自信,包括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及要求。
本章节内容较为简单,教学过程宜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当地文化素材,使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第一,文化现象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感知和理解。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当地的文化气息。
第二,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兴趣比较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探讨当地文化与全国文化的共同特征。
第三,通过对文化现象的直观感知,学生的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会增强,教师要借势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让学生从内心坚定文化自信。
三、学习目标:
必备知识:建设文化强国的措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及要求
关键能力:利用“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助力桂剧发展,在实践中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念与能力
四、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政策
科学精神:利用“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助力桂剧发展,在实践中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念与能力
公共参与:为桂剧发展建言献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措施;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及要求
教学难点: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图猜剧:你知道图中所展示的是哪一类剧种吗?
师生互动
讲授新课:
议题一: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
展示材料:
材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
桂剧(俗称桂戏或桂班戏),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桂剧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声调优美,抑扬有致的桂剧。桂剧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材料二:唐景崧,广西灌阳人。清末爱国官员、将领。1896年,唐景崧对桂剧有特殊的爱好,故留心桂剧的创作与研究,组建了“桂林春班",还亲自整理编撰剧本,指点艺人演出,以桂剧娱人自娱。他编成的《看棋亭杂剧》40种,使桂剧的剧目得以流传,促进了桂剧艺术的发展。
学生活动:
议一议:桂剧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一出《大儒还乡》,引发了一场桂剧热
桂剧《大儒还乡》由桂林桂剧艺术团创作排演。该剧以发生在乾隆年间工部尚书陈宏谋身上的真实事件为素材,塑造了一位正直、天真、执著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
该剧本曾获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大奖、第5届广西戏剧文学奖之荣誉奖、第六届广西戏剧展演最高奖——“桂花金奖”。
学生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应该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知识要点:
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a.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b.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c.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
d.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通过表格对比引导学生正确区分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破阵曲》是首部全景式展现桂林文化抗战历史风貌的舞台作品,由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出品。抗日战争期间,以田汉、徐悲鸿、欧阳予倩、马君武、张曙为代表的文化抗战核心力量,在桂林这片热土上进行着坚守与突围。他们在桂林筹建了“中国第一座话剧专业剧场"广西省立艺术馆、筹办了“中国戏剧运动的里程碑"西南剧展。
学生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应该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知识要点:
②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
b.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c.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教师活动:
材料一: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桂剧的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则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桂剧的脚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
材料二:桂剧《刘胡兰》于9月3日在桂戏坊作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剧目参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永远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桂剧《刘胡兰》讲述的是革命烈士刘胡兰投身革命,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故事,形象地再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学生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应该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知识要点:
③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a.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b.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c.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议题二: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 传统戏曲的风格与题材、丰富的当地文化资源,紧跟时代的脉搏,这都极大促进了桂剧的不断蓬勃发展。盘点大型的桂剧曲目可以发现,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拥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元素,在服饰、唱腔上也独具风格,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风。
例如,大型桂剧《燕歌行》以“群像式”手法全景展现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壮阔史诗,聚焦抗战洪流中的女性力量。剧目融合了戏曲表演与多元舞种,延展这个时代更细腻、唯美的“歌舞演故事”,剧中不仅有接地气的桂林话,还打造了“民国旗袍大赏”,演出集合了民国女性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服饰、发型、妆容、饰品,铺展一幅感人至深的烽火丽人长卷。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先驱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活动:
议一议:桂剧的发展为什么需要鲜明的中国文化风?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知识要点:
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
a.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b.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c.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
a.坚定对全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b.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b.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c.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教师活动:
展示材料:桂剧《赤子丹心》讲述的是从广西走出去的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秉承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在大家与小家,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面前坚持情怀与操守,坚守中华之子的责任与担当精神,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感人事迹。
学生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应该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知识要点:
④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a.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b.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三)课堂小结
(四)学生活动:
由于各种原因,桂剧的发展面临着众多问题,传统流失,人才断档,剧目和技艺失传,民间演出举步维艰。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及时发掘保护桂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使这一古老剧种焕发新的生命力。
学生:请你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和自身实际,为推动桂剧发展建言献策。
(五)课堂练习:
1.“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于2019年1月1日上线。这是一个立足全、面向全社会的科学理论学习阵地。平台有“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环球视野”等17个版块180多个一级栏目极大地满足了互联网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其意义是( )
①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
②实现了文化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的新突破
③有利于弘扬主旋律,凝心聚力
④有利于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该选项的说法夸大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作用,①排除。②:“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为学习载体,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但没有实现文化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的新突破,故②错误。③④:平台有“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环球视野”等17个版块180多个一级栏目极大地满足了互联网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弘扬主旋律,凝心聚力,有利于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故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2.2021年2月21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中央一号文件( )
①将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②能为农村改革发展汇聚起更强大的力量
③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④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②④: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表明中央一号文件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农村改革发展汇聚起更强大的力量,②④符合题意。①③:材料表明中央一号文件将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而非智力支持,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①③错误。故本题选C。
3.近年来,纪录片纷纷从小屏幕搬上了大银幕。《我在故宫修文物》也不例外,在网络上爆棚之后,又成功登上贺岁档大银幕,与诸多大片同场竞技。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中心研究员刘刻说:“观众不是不喜欢纪录片,而是一直以来,纪录片没有抓住观众的心。”《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坦言,很多年轻观众被故宫文物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所打动。这说明( )
①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②文化创作可以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能抓往观众的心的文化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
④文化对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详解】①②:很多年轻观众被故宫文物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所打动,《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登上贺岁档大银幕,这说明文化创作可以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也说明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有生命力,①②正确切题。③: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③错误。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优秀文化塑造人生,④错误。故本题选A。
4.电影经常出现“叫好”和“叫座”的矛盾,有些电影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是票房却遭到冷遇;有些电影过度关注“眼球效应”,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立得住的文化内核,虽获得高票房,却是“低口碑”。我国电影需要“立得住的文化内核”的原因是( )
①它可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②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添时代内涵
③它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④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①②:我国电影需要“立得住的文化内核”,因为这一“立得住的文化内核”可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添时代内涵,①②正确。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③错误。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④错误。故本题选A。
5.作为超级大国,美国时时刻刻都想在全球传播它的“普世价值”,传播的手段比起过去的直接“轰炸”,现在变得“温柔可人”,不论是美国大片中的“英雄人物”还是动漫杂志中的“卡通形象”,意识形态渗透都变得“可亲可爱”。这警示我们( )
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话语权
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统一人们的价值取向
③加强思想阵地建设和管理,抵制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文化的传播
④加强人民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人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解】①④:美国时时刻刻都想在全球传播它的“普世价值”,传播的手段比起过去的直接“轰炸”,现在变得“温柔可人”,这警示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话语权,必须加强人民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人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故①④正确。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话语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价值取向多元化,而不是统一人们的价值取向,②说法错误。③:我们必须抵制腐朽文化,但是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文化并不一定都是腐朽文化,③排除。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