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综合思维:运用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释与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2.地理实践力: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3.人地协调观: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二、教学重难点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2.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3.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分别是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我们说,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着太阳公转的。地球作为一个球体怎么会有所谓的,倾斜还是不倾斜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教学】1.黄赤交角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 23°26′。【思考】我们北半球夏半年距离太阳较远,冬半年距离太阳较近,为什么夏季反而比冬季要热呢?实际上,虽然地球绕日公转有近有远,但太阳的热量,并非通过热传导传递给地球的,而是通过太阳辐射传递给地球的。太阳辐射的强弱与太阳光线入射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思考】1.哪一幅图为太阳直射光线?2.哪一幅图太阳辐射量多?观察 A B 两幅图片,哪一幅图表示太阳直射光线?很显然,B 图中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是垂直的。因此 B 图表示太阳直射光线。那么,两幅图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量相同吗?哪幅图的太阳辐射量更多呢?首先,两幅图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B 图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比 A 图要多。这就类似于我们使用手电筒照明,当垂直照射在墙面上时,手电筒的光线更集中,中心更亮。当倾斜照射在墙面上时,手电筒的光线较分散,中心比之前稍暗。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在地表时,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太阳辐射更多;当太阳光线倾斜照射在地表时,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并且,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越小,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太阳辐射就越少。这又与夏季比冬季热有什么关系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太阳直射点?2.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为 90°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 23°26′,最南到达南纬 23°26′。夏至日:北半球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北纬 23°26′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秋分:到秋分日(9 月 23 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至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南纬 23°26′。春分: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春分日(3 月 21 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再次直射北纬 23°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 23°26′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北纬 23°26′称为北回归线,南纬 23°26′称为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就是一个回归年。【课堂活动】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1.在图上绘制三条平行且等距的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课堂活动】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4.黄赤交角的变化前面我们介绍黄赤交角的度数时,强调了“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 23°26′,实际上 黄赤交角一直存在微小的变化。变化的范围在 22°到 24°30′,变化的周期约为 4.1 万年。由于黄赤交角的变化非常缓慢,短时期内,可以忽略黄赤交角的变化。从 1984 年起, 天文学上用的黄赤交角的数值为 23°26′21″,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数值。【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