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三)本节内容主要从学习四大知识点。1.知道晨昏线的特点和应用。2.理解时差计算中日期的变换和自然日界线的划分。3.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在生活上的应用。4.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综合思维:运用地球公转的规律和原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特征。人地协调观: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时差计算中日期的变更和自然日界线的划分。(重点)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在生活上的应用。(难点)教师准备:教材、课件、练习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纸笔主要环节与时间 教师(讲解、提问、演示)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回答: 前段时间昼长夜短变化情况 回忆、思考、积极 回答(1)一、晨昏线的特点 ①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③始终平分赤道,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④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自东向西),移动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 ⑤春分、秋分日与某一经线圈重合,平分所有纬线,全球昼夜等长。 ⑥夏至日与极圈相切,北极圈上出现极昼,南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 ⑦冬至日与极圈相切,南极圈上出现极昼,北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 思考、分组讨论、回答所提问题、做笔记二、时差计算和日界线 (一)时差计算中的日期变更 两地相隔几个时区,相差就是几小时;越在东边的地方,时间越早。即 “东加西减”。但有时会在计算中出现时刻不在 0-24 这个区间内的特殊情况。这个时候即使不越过国际日界线,也需要进行日期的变更。 思考、讨论、回答并做笔记(二)日界线 因为在地球上有两条日界线,一条是人为日界线,即国际日界线,以 180°经线为参考划定的,是一条固定的日界线;另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为 0 时/24 时的经线,是一条不固定的日界线,在地球自转一周 24 小时内,每一条经线都有机会成为自然日界线。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的应用 (一)昼夜长短的应用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度数计算昼夜长短昼长时数 = 昼弧度数 / 15° 夜长时数 = 夜弧度数 / 15° 2.根据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间 ①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 12 点对称;②夜间,日出、日落时间关于 0 点对称; ③上午时长=下午时长,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日出时刻 = 12 - 昼长 / 2 = 夜长 / 2 日落时刻 = 12 + 昼长 / 2 = 24 - 夜长 / 2 3. 根据纬度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 同一条纬线上各点,昼长、夜长、日出和日落时刻相同。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夜长情况相反。 (a°N 的昼长 = a°S 的夜长)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正午太阳方位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内正午太阳有时在南方,有时在北方。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全年正午太阳都在南方。 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全年正午太阳都在北方。 2.日出、日落方位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地球上(除了极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在东北,日落方位在西北。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地球上(除了极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在东南,日落方位在西南。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日出方位在正东,日落方位在正西。四、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历法将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将一年分为 24 个等份,以春分点作为起点,地球每运行 15°, 日期大约经过 15 天,对应一个节气并给每一个等份取了专有名称,合称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所确定的一年,与回归年长短基本一致,每个节气在后来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因而,二十四节气可以作为农事安排的科学依据。直至今天,不仅黄河流域,我国各地的农事活动多依据二十四节气。鉴于对科学、历法、农事指导乃至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