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一)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原理性和思想性较强。
教学重点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地理要素在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可能是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整体功能。
教学过程:
【导入】
(1)根据图中的植被情况,说出当地较为明显的自然地理特征。
总结: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一)自然环境的要素有哪些。
(1)说出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
【归纳】
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地貌等要素组成。
【过渡】
那么,这些自然环境的地理要素是简单集汇在一起,还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呢?很明显,都不是,那么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自然环境要素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案例 1:气候和地形的共同影响导致亚马孙河流域呈现径流量大的水文特征。
【归纳】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进一步解释的案例:广州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广州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珠江口区域属于三角洲地貌,地势低平;对应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到气候的影响,其植被对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不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同样 受到气候影响,其土壤应为红壤,而不是黑土;水文特征为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过渡】
的确,地理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那么,这要地理要素之间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联系的呢?
(三)自然环境要素联系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说明水在各要素之间是如何迁移的?
(3)指出图中物质迁移涉及哪些循环过程?
【归纳】
自然环境要素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大气为生物提供二氧化碳和降水,生物为大气提供氧气;大气为水文提供降水,水文为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为岩石提供降水,岩石为大气提供尘埃,尘埃是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水文为岩石提供水,岩石为水文提供矿物质;水文为生物提供水和无机物,生物为水文提供有机物;岩石为生物提供无机物,生物为岩石提供有机物。
【复习】水循环和岩石圈循环
【过渡】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因为它体现自然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其中,生物循环对地球和人类来说尤为重要。下面我们深入看看生物循环是如何将自然环境要素联为整体的。
案例: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小结】
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循环
意义:自然环境要素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过渡】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单个要素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而单个要素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类型有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等等。
(一)生产功能
【讲解】
自然环境整体功能中的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植物提供叶绿素,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植物的光合作用联合了四大圈层,最终生产出有机物。
生产功能是有强弱差别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案例】坡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例如相邻的坡地和林地,不仅坡度不同,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 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导致生物类型差异和生物量的差异。
即使生物类型一样,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
祁连ft某段ft脉
(二)稳定功能
【讲解】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除了生产功能还有稳定功能等。稳定功能是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单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稳定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案例 1】大气中 CO2 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气本身不具备消减二氧化碳的功能,但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能长期保持稳定,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削减。其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其二,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这样,通过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碳交换,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归纳】
进行表格归纳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
整体功能的意义: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案例 2】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三、课堂小结
四、课时作业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完成第 1~3 题。
1.在水循环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
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
2.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答案:1C 2B 3B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完成第 4~5 题。
4.下列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的是(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分解作用
D.自然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5.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稳定功能答案:4D 5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