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案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案 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案
【课标要求】
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为核心内容,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明确认识的本质,理解实践的特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一框“社会历史的本质”,讲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的唯物史观。
第一框“社会历史的本质”,包括两目。
第一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讲述劳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发展中
的作用和意义,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调整和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第二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阐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说明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唯物史观。
这两目内容采用递进的讲述方式,以社会历史的本质为主线,阐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帮助学生懂得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唯心史观的表现与缺陷。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酒,懂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能够对一些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明确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深刻领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人类做出的一个伟大贡献,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科学精神: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劳动的作用;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知识框架导入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节课学习第五课的第一框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社会历史的本质
总议题: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从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感悟劳动的作用,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形成的共性中探寻社会生活的本质
2、从我国天宫课堂的开设中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从揭秘高考前令人瞠目结舌的迷信行为探究社会意识的特点
第一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议题一:从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感悟劳动的作用,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形成的共性中探寻社会生活的本质
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劳动与人类的诞生》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分析国家层面为什么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教育?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劳动创造出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资料,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学生是人类的幼崽,从小就要掌握这一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形成必备劳动能力。
劳动可以创造文明,创造财富。包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不断地前进,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主力军,把劳动教育融入课程塑造学生的基本劳动品质,培育积极劳动精神,使其成为未来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主力军。
议学小结: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的作用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议学情境二:你知道下面这些社会生活活动都属于哪个领域什么活动吗?
1、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经济活动)
2、到银行贷款买房或办厂(经济活动)
3、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政治活动)
4、习近平主席发表七一讲话(政治活动)
5、参加爱我中华演讲会(文化活动)
6、观看电影《长津湖》(文化活动)
7、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政治活动)
议学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现象有何共性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的作用)
第二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议题二:从我国天宫课堂的开设中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从揭秘高考前令人瞠目结舌的迷信行为探究社会意识的特点
议学情境三:观看视频《为什么开设天宫课堂》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开设天宫课堂是由某些专家等个人的目的、动机等决定的吗 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议学提示: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全部社会生活领域构成与历史观
(1)构成: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两种基本历史观: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拓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
物质方面→社会存在:
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主要)
②地理环境
③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精神方面→社会意识:
①政治、法律、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
②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小试牛刀:
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
(1)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2)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决定的。
(3)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议学情境四:观看视频《揭秘高考前令人瞠目结舌的迷信行为》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何还存在迷信思想?这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
小试牛刀:
回忆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的历史背景,探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封建等级思想特别严重、封建宗法思想严重侵犯了人的权利。对内实行封建统治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陷入 停滞状态 ......,中国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身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最后,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完成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只能另辟新路。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形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先有封建社会还是先有封建等级思想?封建专制主义对近代中国有何影响?
②近代中国人民为什么会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想法?近代中国资本道路为什么走不通?
③为什么落后的中国却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沃土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是如何改变中国历史的
答案提示:
①先有封建社会还是先有封建等级思想?封建专制主义对近代中国有何影响
②近代中国人民为什么会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想法?近代中国资本道路为什么走不通?
③为什么落后的中国却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沃土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是如何改变中国历史的
本框小结:
课堂练习:
1.(2023秋·吉林长春·高二长春市第二中学校考期末)“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在近几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A.社会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
B.先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推动其发展
C.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D.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答案】D
【详解】D:春节期间,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D正确。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A错误。
B: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B不选。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也可以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C错误。
故本题选D。
2.(2022秋·吉林长春·高二希望高中校考期末)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有生育意愿的家庭远低于预期,202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到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表明( )
A.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趋势
B.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国家政策的调整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
【答案】C
【详解】C: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有生育意愿的家庭远低于预期,这是社会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C正确。
B: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国家政策的调整说法错误,排除。
A: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A不符合题意,排除。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都是正确的反映,D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2023秋·吉林通化·高二梅河口市第五中学校考期末)“躺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网络流行用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人的意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不依赖于意识,①错误。
②:“躺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网络流行用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符合题意。
③:正确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③错误。
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体现人的意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2022秋·吉林白山·高二统考期末)人的审美意识体现在服饰之中。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居民以中山装为主要服饰;改革开放初期,青少年追求流行的喇叭裤;现如今,西服和休闲装占据了社会主流。服饰审美意识的变化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
①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②源于实践的社会意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④一定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④: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居民以中山装为主要服饰;改革开放初期,青少年追求流行的喇叭裤;现如今,西服和休闲装占据了社会主流,服饰审美意识的变化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一定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①④符合题意。
②: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②错误。
③:材料未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5.(2021秋·吉林松原·高二校考期末)“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故①不选。
②: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这说明环保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绿色环保过春节”这种新的社会存在而变化,故②入选。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因此不能说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故③不选。
④:2017年春节期间,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故④入选。
故本题选C。
6.(2022秋·吉林松原·高二校考期末)2021年第四季《脱口秀大会》落下帷幕,随着节目的播出,徐志胜、何广智等人物也火了起来。有人说,也许你知道何广智说的每一个段子,但是你不一定知道他每一个段子的背后是2亿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真相。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说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一定同步发展
④社会意识是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物质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有人说,也许你知道何广智说的每一个段子,但是你不一定知道他每一个段子的背后是2亿中国年轻人的生活真相,这说明段子是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①②观点符合题意。
③:材料主要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观点不符合题意。
④: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7.(2022秋·吉林松原·高二校考期末)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A.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B.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变化完全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答案】C
【详解】C: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或先于社会存在,或滞后于社会存在,故C符合题意。
A:材料强调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体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故B错误。
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变化并不能完全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故D错误。
故本题选C。
8.(2022秋·吉林长春·高二希望高中校考期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有许多新提法,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应修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其他三个“全面”虽然文字表述上没有变化,但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A.一定的社会意识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B.事物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D.社会存在的发展与社会意识的发展是同步的
【答案】A
【详解】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应修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这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识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故A入选。
B:选项B属于唯物论,不符合题目要求,故B不选。
C:材料并未涉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故C不选。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不而完全同步,故D不选。
故本题选A。
9.(2023秋·吉林·高二校联考期末)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其哲学依据是
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同步发展
B.社会意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答案】C
【详解】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并不同步发展,有时超前,有时滞后,故A不选。
B: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故B不选。
C: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其哲学依据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作用,故C入选。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故D不选。
故本题选C。
10.(2022秋·吉林·高二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校考期末)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完满收官。脱贫以后怎么办?国务院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全新部署: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要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上述新部署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②社会意识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本质上是人反映方式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①说法错误。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故③说法错误。
②④:题中信息中国脱贫攻坚战完满收官,国务院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全新部署,表明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故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1.(2023秋·吉林辽源·高二辽源市第五中学校校考期末)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论述揭示了( )
①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②是否承认实践的客观性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③旧唯物主义否认世界的客观性,最终都陷入了不可知论
④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④:依题意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意指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说明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①④正确。
②:说法错误。是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②不选。
③:说法错误。旧唯物主义并否认世界的客观性,只是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观点。③不选。
故本题选B。
12.(2022秋·吉林长春·高二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校考期中)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指出,“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之所以要“用历史来说明迷信”是因为( )
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可以避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
③客观物质世界是迷信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④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决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之所以要“用历史来说明迷信”,是因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样做可以避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①②符合题意。
③: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迷信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③错误。
④: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决定的”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④错误。
故本题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