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4.1.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设计
课程信息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一
课题 4.1.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材 统编版《经济与社会》必修②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2.2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 二、教学目标: 结合国情,理解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坚持制度自信。 理解按劳分配的内容和意义,阐释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正确认识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和意义。 了解我国居民获得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懂得劳动者应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 难点:按劳分配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我国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得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让学生知道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以及决定分配制度的因素。 =>具体对分配制度进行理解 按劳分配为主体 从四个角度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 地位和范围: 地位: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范围:公有制经济中 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分配尺度:劳动数量和质量(任何劳动者都采取同一尺度,体现平等);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承认了我们劳动存在差异) 形式: ①在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和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津贴。 ③农村经济中的承包集体土地获得的收益。 4.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1)必要性: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谋生手段)和特点(有差别)(直接原因) 重要性: 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技,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者) ②是对人类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社会)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其他) 1.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 2.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四.我国的居民收入的途径 1、劳动性收入 2、财产性收入 3、经营性收入 4、转移性收入 学生需要对四种途径进行区分 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重要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要求:①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②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教学反思
(

1
页 共
2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