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学习目标】1.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与当地人类活动及自然现象的关系。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结构及影响。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难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结构及影响。【教学方法】启发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首先以排比句和图片的形式导入,教师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景观图和解说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创设研学旅行的情境,带领学生一起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一起走进黑非洲!新课讲授:Part 1 体育天赋高第一站:肯尼亚展示现象: 短跑牙买加,长跑肯尼亚。众多周知,肯尼亚人长期称霸中长跑项目。据国际田联网统计,目前为止马拉松比赛全世界TOP13中12人为肯尼亚人,1人为埃塞俄比亚人。这也太能跑了吧!任务一:思考为什么肯尼亚人肤色较黑?学生回答: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特点及肯尼亚人肤色较黑的原因。任务二:同桌交流为什么肯尼亚人擅长长跑,体育天赋高?活动:学生抢答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以及肯尼亚人擅长长跑、体育天赋高的原因。拓展视野:黑人文化(文明遗址、鼓、舞)。Part 2 动物大迁徙第二站:坦桑尼亚展示现象: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解说词。任务一:观看视频感受3000公里的悲壮。任务二:想一想参与迁徙的动物有哪些?学生回答:非洲象、长颈鹿、角马、犀牛。都属于食草动物。任务三:思考这些食草动物迁徙的线路有什么规律?小试牛刀:读图说出非洲的气候特征。头脑风暴:学生各抒己见,回答动物大迁徙的迁徙规律,在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定期迁徙。任务四: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这些食草动物要进行大迁徙?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总结出迁徙原因,6月开始为坦桑尼亚的旱季、肯尼亚的雨季,动物开始向北迁徙;11月开始为肯尼亚的旱季、坦桑尼亚的雨季,动物开始向南迁徙。“逐水而迁”。评价检测:①分析茅草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②分析肺鱼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③分析猴面包树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Part 3 贫穷or富有第三站:加纳展示现象:这里遍地黄金,但很少人穿金戴银。任务一: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富裕”的原因。活动:学生运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回答矿产资源丰富、生物资源丰富。任务二: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贫穷”的原因。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学生回答:①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②出口单一初级农矿产品(价格低廉)。任务三:撒哈拉以南非洲如何摆脱困境?①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工业。例如:尼日利亚某炼油厂。②发展多样化的经济。例如:肯尼亚花卉种植。Part 4 天灾or人祸第四站:乌干达展示现象:“靠天吃饭”——乌干达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但却是世界上最贫困落后的国家之一。提出问题:乌干达明明是“非洲明珠”,却为什么会如此贫穷又落后?请分析原因。任务一:读图说出乌干达的人口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任务二:观察图中的耕作方式,说出乌干达在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农牧业生产和加工技术落后,缺乏现代化机械设备→粮食产量较小为什么说乌干达”靠天吃饭“?——旱灾的威胁→粮食不安全任务三:读图说出乌干达的环境问题。活动:学生回答毁坏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小结:人口、粮食与环境——恶性循环。任务四:如何协调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升华:中非合作。课堂小结:本节课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为体育天赋高,以肯尼亚为例,主要学习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特点和地形特点。第二部分为动物大迁徙,以坦桑尼亚的热带草原气候为例,主要学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及影响。第三部分为贫穷or富有,以加纳为例,主要探究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结构及影响。第四部分为天灾or人祸,以乌干达为例,分析了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8.3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构清晰,将非洲的四个突出印象与研学旅行的情境结合起来,一境到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和情境链的设计,本节课没有涉及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水系特征,需要教师单独引导学生学习。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