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2 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 必修2 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课时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课型:新授课 教学班级:2、3、5
课时:一课时 教具:小蜜蜂 翻页笔
[课标要求] 1.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2.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政策。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举措。2.科学精神:完善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
【教学重点】1.按劳分配为主体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教学难点】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2.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课前三分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讲授:一、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板书)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想一想: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吗?
提示 收入分配公平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板书)
1.总要求: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措施
(1)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2)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
(3)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4)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6)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消除贫困。
想一想:为什么要消除贫困?
提示 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核心归纳
1.认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的表现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板书)
收入差距的表现 宏观调控政策
区域收入差距 统筹区域发展
行业收入差距 推进对垄断行业的改革
城乡收入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较低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较低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2.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板书)
(1)社会主义本质: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分配与消费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5)新发展理念:维护社会公平,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能增强人们的获得感,使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6)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出口与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全面理解公平(板书)
(1)就领域而言,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实现公平。
(2)从实质上讲,强调机会的平等,不要求结果的均等。如,贡献大、收入高也是一种公平。
(3)收入分配公平,强调两点:一是收入差距不能过大,二是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核心归纳
1.我国的社会保障能为百姓撑起一把“幸福伞”(板书)
(1)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板书)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保障特点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 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特殊社会保障
保障对象 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 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 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 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
施行主体 政府、单位、个人三方承担 政府 政府和社会 国家和社会
保障形式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给予无偿帮助 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板书)
作业: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