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土壤标本和野外观察,熟悉主要土壤的基本特征;2、能够分析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等地理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3、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请学生观察并用手指捻磨土壤(红壤)标本,说出土壤类型及其基本特征,引出课题——南方丘陵区红壤的形成。转承:土壤是在岩石的基础上发育而来的。裸露岩石 土壤1.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质①、利用岩石风化示意图演示岩石被风化为成土母质的过程。结论: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②、思考1:四川盆地和南方丘陵区纬度相差不大,同属亚热带,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特征相似,四川盆地是紫色土,而南方丘陵地区发育的是红壤,这是为什么?承接:成土母质在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土壤。1.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生物①、利用生物循环图和思维导图展示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结论:生物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因此生物是土壤形成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②、思考2:比较中国东北地区草本和木本植物作用下土壤有机质垂直变化的差异。转承:生物的风化作用主要受气候的影响。1.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气候①、利用四种典型气候类型对风化作用、生物的影响,说明气候分布对地带性土壤形成的影响。结论:气候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②、思考3: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长着绿色森林的荒漠”,试说明原因。1.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形地貌利用地形地貌(地势和坡向)对气候影响示意图,说明地形地貌对土壤形成的影响。2、【合作探究】南方丘陵区红壤的形成分别从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地貌等角度,说明南方红壤的形成过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形成小组成果并展示;组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其他因素:时间、人类活动①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②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课堂小结】地带性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