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推动高质量发展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推动高质量发展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5课 推动高质量发展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学习本课,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远大志向。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内在逻辑、原则与目标,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了解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背景、内涵和特征,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必然性和主要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应对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理解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和总要求,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举措,理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认同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向大国工匠学习,勇于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课本44页导读导入
知识点一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1.立足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党的十九大也提出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那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转变
提问:为什么要转变?
归纳: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要求: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发展
(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注意加强二者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既要防止出现否定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倾向,又要防止只讲市场化,忽视政府作用的倾向。经济发展不是静态上的配臵和按计划行事,还得靠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应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同时要培育政府的作用,因为市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既需要政府为市场提供规则和环境,又需要政府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保障,转型期还需要政府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推动。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
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阐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提出4点意见。一是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二是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三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四是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中国创新能力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14位,带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手机、5G、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自2016年以来年均增速达19.4%。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成长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A 发展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B 城乡差别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巨大。
推动城乡一体化成效:
材料: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39.9%,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差距缩小。居民消费升级加快,信息通信服务及家用汽车拥有量快速普及,医疗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覆盖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9年达77.3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近5岁。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2016—2019年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全面脱贫任务圆满完成。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A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B坚持进出口并重,内外需协调C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D 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竞争新优势 E 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低于国际市场风险的必然要求
(2)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3)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4)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5)是适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乘胜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2. 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的举措
3. 构建新发展格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我没有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决策,也是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形成需求供给,牵引共济,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新发展格局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知识点二 实现高质量发展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这是新时代稳定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治本良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要求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区一将一步成果,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对立的迫切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重点。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创新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3.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
(二)创新型国家的含义: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1、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科技是国之利器,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无一不是创新强国、科技强国。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由发展中大国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如果我们不能在创新领域取胜,就不能掌握全球竞争先机和优势,迈向现代化强国就会失去支撑。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科技强国支撑现代化强国。
材料:2016年美国商务部制裁中国中兴公司,禁止美国公司供应芯片和软件给中兴,中兴当年缴纳了10亿美元罚款,不过2018年美国宣布重启制裁,再次把中兴列入实体清单,禁止使用美国的芯片、软件,在国内的斡旋下中兴公司与美国商务部达成了和解,代价就是10亿美元的罚款、4亿美元的托管金、管理层、董事会全面换血,同时接受美国方面长达10年的监管。
2、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
(1)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取得显著成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6年的56.2%,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高速铁路、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电动汽车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部分产业走在世界前列,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拓展了我国发展的新空间。
(2)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要素驱动力明显减弱,新动能还未全面接续,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
只有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充分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才能加速向主要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我国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一个根本性变化,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科技创新,人才为本
3、加快建设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辟发展新空间。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决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新型国家,要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课堂练习
提问相关知识点
四、总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意义,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明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同时对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