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大气热力环流 表格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大气热力环流 表格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科目 地理 出版社 湖南教育 教 材 普通高中必修一 课 题 第三章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 者 单 位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程目标及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通过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材料动态和系统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能运用示意图,理解等压面弯曲变形的基本原理。
区域认知 通过不同地点下垫面受热状况、等压面图,认识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
地理实践力 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运用;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的弯曲关系。
教学难点 气压与海拔和等压面弯曲的关系;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那个地方;
教字策略选择 1.情景创设,联系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策略: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让学生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收获。 2.自主探究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验精神、创新意识。 3.“探究式教学模式”:把发现和认知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学过程分为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四个阶段。
教字方法 1.读图分析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2.小组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为小组,对本节内容讨论探究,并进行交流讨论,得出小组结论。 3.展示、评价法:每小组的一名学生代表把本小组分的问题的答案展示在黑板相应的位置,小组之间互评,教师点评 4.讲授归纳总结法: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的结果中存在问题边绘图边进行讲解,边对比分析边进行相应的拓展。 5.练习法: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习颗巩固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呈现形式 时间安排
情境导入 情境一:孔明灯和载人热气球为什么可以平稳升空? 情境二:生活小窍门——切洋葱时点蜡烛不易流眼泪,是真的吗 认真回想,思考其中的规律和原理 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探究欲望 口头描述 1分钟
总体把握 展示课标要求、素养目标、课程目录 读、看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节内容的要求和环节 文字 1分钟
物理知识铺垫 大气压的概念:单位面积到达大气上界的空气柱的重量。 一般以百帕(hPa)为单位。用P表示 分布: ①垂直分布 【规律】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②水平分布 【规律】同一水平面,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强调】:高气压与低气压的区分是相对于同 一水平面而言的。 影响因素:高度和密度 地图中的表示法:等压面、等压线 (1)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等压线 等压线:指把在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各点在平面图(同一水平面)上连接起来所成的封闭线。 近地面等高面 同一时间 同一高度 不同地点 地图上 (2)气压的垂直分布——等压面 等压面是垂直空间上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随着老师的引导、点拨、思考并回答 为学习热力环流原理做好铺垫。 文字图片动态演示 3.5分钟
自主检测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根本原因、运动形式、最简单的形式 等压面的概念、变化原因、变化规律 边思考边回答 熟悉教材,先从理论上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文字 2分钟
演示实验 播放热力环流演示实验 边观察边试着内化刚陈述的理论知识 把课本文字理论转换成动态演示,让学生脑中有热力环流的循环感。 视频 25秒
问题探究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原理)情境探究1如果地表A、B、C三地质地均一且受热相同,则任意高度三地空气密度相同吗?气压呢? 边观察边用脑中的理论描述 理论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 图片 30秒
情境探究2若三地质地均一但受热不均,则任意高度三地空气密度相同吗?气压呢?一步一步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描述热力环流 边观察边用脑中的理论描述热力环流 逐步内化完善知识的知识储备 动画演示 2分钟
难点突破 情境探究3展示热力环流图 质疑1:A海拔低为啥是低压 质疑2:A地为啥气流上升,而B地气流下沉? 质疑3:图中同一水平面气流怎样运动? 相互谈论,寻找答案 让学生牢记垂直方向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反之,高压;高气压与低气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图片 2分钟
思维梳理 1.同学们请动手将图中的热力环流补全 2.请用以下术语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归纳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完善示意图的绘制,深化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理解,分析归纳其形成原理。 将示意图转换为文字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并对热力环流原理形成系统认知,提升图文转换能力,培养逻辑思维。 图片文字 2分钟
知识归纳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原理) 一步一步口述 让学生完整内化知识,形成清晰的逻辑脉络 图片文字 1分钟
自己答疑 情境探究4孔明灯和载人热气球为什么可以平稳升空? 生活小窍门——切洋葱时点蜡烛不易流眼泪,是真的吗 学生自答 让学生体验能自己解答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习 文字 1分钟
拓展延伸 热力环流对天气的影响 学生边观察边尝试回答 与生活实际相连,学以致用,做一个真正的地理人 图片 1分钟
活学活用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城市风和沙漠与林地之间 学生边观察边分析回答 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图片 2分钟
解疑合探 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发生怎样的弯曲变化? 解疑合探,小组完成。边分析边画图 通过设计相关问题,驱动学生合作学习,强化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深化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图片 2分钟
动态演示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重点等压面的弯曲变形演示 观看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明白等压面实际有高低起伏 让学生明确等压面实际不与地面平行,而是有高低起伏。 图片动态演示 3分钟
实战演练 判断下面四幅图中的等压面是否正确。 随学随用 当堂巩固消化等压面弯曲变化规律 图片 30秒
思维梳理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大气运动(垂直和水平运动)的原因 3.大气运动产生的天气 边看边想边识记 强化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准确掌握大气运动成因及天气现象 文字图片演示 4分钟
头脑风暴 通过以上学习,你能快速回答以下问题吗? 1、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2 、高空水平面气压与近地面水平面气压的关系? 高低气压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比较? 若地面受热不均,等压线将如何变化?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什么叫热力环流? 9、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与等压面的凹凸方向有何关系? 快速回答 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文字 4分钟
活学活用 蔬菜大棚中蔬菜口感差异的奥秘 边看边想边分析,小组谈论解答 学以致用 图文结合 2分钟
质疑再探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请大胆提出来,让同学们的共同智慧帮助你。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查缺补漏 口头提问 1分钟
课堂小结 随歌谣学地理 热力环流最简单,冷热不均是根本;受热上升受冷降,冷高热低近地面; 水平气流运动时,高压向低永不变。垂直高压向上凸,还有低压向下凹。 进行知识要点梳理与重构,绘制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进行学生综合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图片文字 1分钟
实战演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湿、降温 3.读北半球某地的等压面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 大小关系为       。 (2)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     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 的是  地。 (4)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 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文字图片 4分钟
作业布置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模式图。如:海陆风 1.用“冷”和“热”标注夜晚海洋和陆地间的温度差异。 2.绘制海洋与海洋上空、陆地与陆地上空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 3.根据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标出海洋、陆地表面气压的高低,再标出海洋、陆地上空气压的高低。 4.绘制海陆之间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完成热力环流模式图。 山谷风、城市风绘制要求同上,但位置不同。 二、完成导学案上的深度探究部分 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示意图,进行知识内化。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思维过程,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掌握地理科研一般探究方法 文字 1分钟
课外拓展 请各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生活中其他有关热力环流的事例,如篝火燃烧、穿堂风与民宅、海滨避暑、热岛与城市规划等,感受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是地理知识的应用 文字 20秒
教学反思 等压面和等压线是个难点,所以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进行知识铺垫,为本节教学服务,从气压的概念、分布、影响因素、表示方法,先让学生明白同一水平面存在气压差异,反问气压差异产生的原因:地面冷热不均,让学生明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随老师的引导绘制热力环流图,之后设计补全、用语言描述并归纳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弯曲变形,理论分析,动态演示突破,头脑风暴测试知识掌握情况,编顺口溜识记重难点,实战演练强化巩固,课后绘制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内化知识,增强自己的地理知识储备。 因为本节课内容量大,所以在教学上时间安排上过于紧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足 查缺补漏,不断提升自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