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法治社会》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法治社会》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三框 法治社会
【课标要求】
列举事例,阐述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教材分析】
建设法治国家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和规划,也需要公民和社会的参与推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三框“法治社会”阐述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系统阐释了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和具体任务,与前两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一起构成了“法治中国”体系。
【教学目标】
联系身边事例和社会生活现象,从法治意识、法律实施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阐明法治社会的内涵。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信心与动力。
2.科学精神:理解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任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3.法治意识:学法、信法、用法,培养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意识,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4.公共参与:养成依法办事的自觉,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景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棵樱桃树引发的血案
王、李两家是左右邻居,李某家的一棵樱桃树树枝长到路上了,王某开三轮车过来过去不方便,他就跟邻居李家说 ,“你把那树砍一下,收拾一下。” 李某家不同意,还骂他,‘我家的树关你啥事?“
事发前一天晚上,王某用锯子把樱桃树伸到路上的树枝锯掉。没想到,李某的妻子“骂了王某良家一整夜”,“他一出门,人家就骂他,而且骂得难听得很。”
探究与分享1 :李某和王某的言行是否得当?请你运用法律知识加以评析。
李某“我家的树关你啥事?”
分析:不符合《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邻居栽种的樱桃树枝叶越界,对邻居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作为相邻人负有邻里修剪的义务。——法律意识淡薄
[新课讲授]
第一目 法治社会的内涵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1.从法治意识看,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
——这是法治社会的前提;
2.从法律实施看,社会治理依法开展:
——这是法治社会的保证;
3.从实施效果看,公共生活和谐有序:
——这是法治社会的目标。
二、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
探究与分享2 :其他村民和派出所的调解是否有效?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和思考?
多位村民证实,约在案发当天上午,双方闹到了夜村镇派出所,派出所做了调解。当时,李某的妻子想要“索赔2万”,“后来派出所调解,说双方都有错,裁决的是让王某赔1000元。”派出所调解纠纷过程中,有几个人在举证时“向着李某家说话”,引起王某不满。“王某很气愤,觉得那些人都是坏人,自己受到的欺负,只能自己去解决。”在凶杀案中,上述“拉偏架”的人也被杀害。在农村,发现确实有这种现象,许多农村人不是讲原则而是讲宗族、讲亲疏。
分析:认可和接受法律,信仰和崇敬法律;把法律内化为行为准则等。
1.从法治意识看: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信法)
基本要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2.从法律实施看: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守法)
具体要求: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从实施效果看: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用法)
具体要求: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在法律轨道上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减少或避免矛盾激化和社会冲突,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知识拓展]
处理矛盾、纠纷的几种方式
[知识小结]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