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五课第三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一、整体思路设计本框题教学内容贯彻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的要求,以“从中国成就中领悟‘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总议题,在“探究成就展自信”“追本溯源悟理论”“坚定信念接好棒”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中,通过对三个分议题“从中国成就中理解人民的内涵与作用”“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新时代青年从成就中汲取力量,担当作为”的研讨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完成课前调研任务、辨析问题、交流分析中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形成对“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完整认识,了解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因,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责任感。二、教学内容分析本框题是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三框题,在前两框分别阐述社会历史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阐述社会历史的主体,包含两目,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讲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二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阐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三、学生情况分析1.心智特征分析高二上学期,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处于思维发散,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且具有一定辨别能力阶段,学习积极性容易调动。2.认知结构分析经过高一的政治课程培养以及学生生活经历的增长,已经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洞察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社会历史的主体,明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人民观,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人民观,提高学生对社会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学科精神、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核心素养目标分析通过搜集中国成就、分享感悟,设置观点辨析,分析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结合事例正确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地位、作用培养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坚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政治认同。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千万工程”在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是如何践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懂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通过议学活动,思考自己的志向与打算,情感升华到学生们作为青年一代,是人民群众中的中坚力量,要树立“国家兴亡,我的责任”的意识,切实做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难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六、教学流程设计七、教学过程总议题:从中国成就中领悟“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入新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发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我国历代领导人也十分重视这个群体,把他们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想问题办事情始终以他们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衡量尺度,他们就是人民群众。播放视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出现了86次;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了105次。细读二十大报告,“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再到“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字里行间洋溢的是中国共产党满满的民生情怀和为民初心,更是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呼应,直抵人心,引发广泛共鸣。为何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位置高于天,分量重如山?为何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从今天学习的“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课中找寻答案。【讲授新课】环节一探究成就展自信分议题一:从中国成就中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与作用教师总结:说的太好了!中国13.6亿的农民,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他们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展现了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积极适应社会变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2:我分享的是我国文化方面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出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承活力不断增强。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提高了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小小粉丝”成为非遗传承的强大“后备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着持续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精神标识,全社会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更为浓厚,各民族深化交往交流交融,在互动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以外,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不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着文化力量,极大的提升了文化软实力。教师点评:总结的非常好,有高度有深度。非遗传承人以他们的技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学生3:我想跟大家讲述的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故事。20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9899万农村贫困人民全部脱贫,832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工作者,用汗水浸润热土,用双脚丈量大地,忙碌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山区村庄。他们带领贫困百姓解决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扶智扶志相结合,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教师总结:全面小康,中国的脱贫工作成为了世界减贫的“中国样本”。贫困地区的人民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脱贫干部的帮助下,极大的调动了积极性,探索最适合当地发展的经营模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了个人收入,改变了贫困面貌、改善了生活环境。在刚才三位同学的描述中,我捕捉到了这样的信息,我国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既有领袖人物的带领,又有平凡百姓的努力。那老师有个疑问,到底是英雄创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梁启超曾经说过“历史者,英雄志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同学们你怎么看待这句话?议学活动二:辨析:梁启超的观点你赞同吗?如果不赞同,你认为他的不合理之处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辨析,一是明确英雄来自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是辩证看待梁启超的观点,区分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议学提示:人民群众既包含普通个人,也包含杰出人物。梁启超的观点有合理处,看到了英雄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但是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英雄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大愿望,凭借自身卓越才识与人格魅力,号召、带领、凝聚人民群众创造辉煌、开创未来,实现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同时也肯定领袖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在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发挥的开创性、引领性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始终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之一。结合同学的分享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千千万万平凡的人民群众的付出与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高质发展的物质条件;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课件展现)环节二:追本溯源悟理论分议题二: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为人民出生入死、同人民休戚与共,党的奋斗和人民的福祉、党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早已深深融为一体。议学情境:播放视频《千万工程》议学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是如何诠释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设计意图:通过“千万工程”的成果感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议学提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乡村振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党中央到基层党组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所思所想所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视角,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教师点评:恢弘史诗忆百年,初心如磐展未来。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从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到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惊天动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环节三:坚定信念接好棒分议题三:新时代青年从成就中汲取力量,担当作为议题情境:百年征程,恰是风华正茂;奋楫扬帆,再踏赶考之路。针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议学活动四: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同学们,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为了实现党提出的宏伟蓝图,我们应该如何贯彻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向人民群众学习呢?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打算。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们都是追梦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要………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在;志在千秋,百年仍是少年。奋斗正青春!青春献给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设计意图:将未来宏伟蓝图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个人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立足当下、坚毅前行。【课堂小结】同学们,本节课通过“探究成就展自信”,明确了人民群众的内涵与作用,通过“追本溯源悟理论”理解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通过“坚定信念接好棒”感悟到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12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将铸就新的历史伟业、创造新的时代辉煌。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围绕总议题“从中国成就中领悟“‘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进行探讨,“探究成就展自信”“追本溯源悟理论”“坚定信念接好棒”三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三个分议题“从中国成就中理解人民的内涵与作用”“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代青年从成就中汲取力量,担当作为”引导学生探究人民群众的内涵、地位、作用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内涵、意义与落实,最后落脚到青年学生的担当作为。通过情境线、问题线、任务线,层层递进解决分议题。在设计中运用真实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在分析情境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最后落脚在青年学生的担当作为上,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感受到民族大业担当作为的责任。但是整体来看,整节课容量大,导致问题未充分展开,节奏太快,以老师讲为主,学生主动性发挥不够。另外本节课多为探究谈论,活动型的设计不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