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典型结构的欣赏(教案)一、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结构的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这些知识是比较片面的、非技术性的,再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学生对古今中外许多经典建筑结构的建造历史、建造技术、民族特色、生态文化的了解,应该能明白更多的知识。二、教材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课程,要求学生从技术层面(功能、结构、材料)和文化层面(民族特色、历史性、时代性及艺术性)对结构设计进行欣赏和评价,是一节集技术、人文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2.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对典型结构的鉴赏,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发现结构的美。(2)难点: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技术、审美准则,能正确地从技术、文化的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3.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建筑结构,体验结构设计的技术发展历程,能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典型结构,并能正确评价结构设计。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故宫的太和殿、客家围屋、萨伏伊别墅、山西应县木塔、圣彼得大教堂、丽江花巷,岳阳楼,神木垒,悬空寺,布达拉宫等典型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技术和文化角度去赏析结构。同时学会欣赏各种结构的承力、取材、功能特点和各种结构的美,加强学生对结构设计的人文特性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取审美观念、技术理解以及对结构重要性的认识,包括人文内涵、文化背景、民族特色和时代性的认识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学好技术知识,运用技术发展自己、发展国家、发展世界的信念。4.核心素养(1)技术意识:理解技术对于历史、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具有对技术文化评价和选择的能力,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2)工程思维:能对典型结构进行欣赏及分析,感知不同结构蕴藏的文化和技术,加深对结构基本特性的理解,发展工程思维。四、教学理念与方法本节主要让学生从技术发展以及已学结构知识的角度欣赏、评价经典和有特色的结构设计(可以从功能、结构、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欣赏),并关注和发掘蕴藏在其中的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和时代特色。五、教学设计教学中除了展示典型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与评价外,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收集资料、实地举例,在认真交流、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学会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正确欣赏与评价典型结构。六、教学过程1.导入课课,问:建筑结构与地域文化有何关系?答:与建筑功能,当时的技术,生产力水平、民族特色,历史背景,时代性有密切关系。2.欣赏典型结构播放故宫、客家围屋、圣彼得大教堂、萨伏伊别墅、应县木塔等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故宫:木框架、榫卯结构,特色,朱墙黄瓦或绿瓦为主。客家围屋:围成一个圆,融入环境、追求实用、整体对称平衡,体现客家人高超建筑艺术和美感,特色强调家族和谐,完整和防御功能。圣彼得大教堂:石材,特色:宗教性,神的永恒。萨伏伊别墅:钢筋混凝土,现代工业化的钢结构骨架,特色:摒弃烦琐,追求简洁,强调现代材料和按功能自由分区的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举例:丽江花巷:木框架雕花牌楼岳阳楼:木框架飞檐式塔楼。神木垒:木框架门牌。悬空寺:木石结合框架式寺院。布达拉宫:石材框架式宏伟寺院。应县木塔:木材框架,梁思成称中国古代“帝国大厦”。教师小结,知识深化以上典型建筑的特色。(1)巧妙科学的木结构体系。(2)江南水乡民居和庭院式的亭、台、楼。阁等与环境融合。(3)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古代文化,艺术装饰。(4)具有良好的排水和蓄水功能体系的屋顶、天井、下水道的精彩设计。(5)建筑材料的合理应用。(6)结构的强度,稳定性,连结工艺等特点。4、欣赏现代典型建筑图片与讲述相结合凤凰国际传媒中心:交叉状曲面网状钢结构。广州塔(电视塔)椭圆形渐变网格镂空钢结构框架。港珠澳大桥:桥-岛-隧、独具匠心。师小结:建筑之美依赖于技术,工程需求推动技术的进步。教学反思由于本节内容知识面广,视频图片等准备有限,所以老师的讲解不够详细全面,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收集资料,图文并茂,将课讲得生动有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