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10.2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2.让学生理解起诉的含义、地位、原则、管辖
3.让学生理解开庭审理的含义、地位、阶段及两审终审制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管辖
诉讼的基本程序及两审终审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确行使诉讼权利,这节课我们学习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理解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2.理解起诉的含义、地位、原则、管辖
3.理解开庭审理的含义、地位、阶段及两审终审制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请认真阅读课本P91-P94内容,思考以下问题(3分钟):
1.本课有哪些知识点?
2.哪些是重点?
3.你有哪些困惑或不理解的?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P91-94,思考以下问题,并用笔勾画出关键字、词、句,4分钟后比谁能准确作答。
1.阅读课本P92第1段,什么是起诉?它的地位是什么?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原则是什么?
2.阅读课本P92第2段及相关链接,你怎样理解诉讼的管辖制度?人民法院分为哪几类?人民法院的管辖分工有什么作用?
3.阅读课本P92第3段,只要起诉,法院就会立案吗?什么是立案?立案意味着什么?
4.阅读课本P92第4段,什么是应诉?
5.阅读课本P93第1段,什么是开庭审理?它的地位是什么?它分为那几个阶段?
6.阅读课本P93相关链接,刑事诉讼分为几个阶段?在审判阶段,刑事诉讼法庭的调查顺序是什么?
7.阅读课本P94,怎样理解两审终审制?
8.阅读课本P94相关链接,为什么要设立少年法庭?少年法庭主要审理什么案件?少年法庭的审判方式是什么?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起诉与应诉
1.起诉
(1)含义:俗称“告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或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或者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审判。
(2)原则: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均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
(3)地位: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
(4)管辖:我国的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金融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系统内部有明确的管辖分工,确保案件获得公正、及时审判。
[判一判]
(1)三大诉讼的管辖原则是一样的。 (×)
(2)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
(3)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必须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
2.立案
(1)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
(2)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起诉的一方称为原告,被诉的一方称为被告,诉讼进入第一审程序。
3.应诉
(1)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
(2)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正确理解管辖
(1)法院的级别划分。我国的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四级,此外还设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金融法院等专门法院。
(2)含义: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3)分类:级别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地域管辖是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4)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的管辖范围。
①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因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离婚、继承以及侵权等纠纷提起的诉讼都属于这一范围。
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理范围。
③刑事诉讼主要解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权限或职责划分,确定哪些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或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哪些案件不需要侦查而由人民法院直接立案审理。
(5)法院确定管辖的原则
第一,方便人民群众诉讼的原则。
第二,方便人民法院审判的原则。
第三,保证案件公正审判的原则。
第四,尽可能均衡各级人民法院工作负担的原则。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
第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提醒:地域管辖相对较为复杂。民事诉讼多采取“原告就被告”即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原则;行政诉讼多以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确定管辖;而刑事诉讼则多由犯罪所在地的法院管辖。
(二)、审理与判决
1.开庭审理
(1)含义: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一系列诉讼活动称为开庭审理。
(2)地位: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3)阶段
①开庭准备: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
②法庭调查:全面调查案件事实。
③法庭辩论:当事人就案件争议的有关问题阐明自己的意见。
④休庭评议:审判人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结论。
⑤宣告判决:当庭或择期公开宣告判决内容。
2.二审程序与再审程序
(1)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上诉,启动二审程序。
(2)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
(3)法律还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用于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
[想一想] 什么是两审终审制?
提示: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两级人民法院审理即告终结的法律制度。其内容是:如果当事人对第一审案件作出的判决或裁定不服,可以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第二次审判;经第二审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所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是终审判决或裁定,当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诉。
全面了解诉讼的基本程序
(1)管辖,在这一阶段依法确定一个案件由哪一个法院受理。
(2)起诉,原告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提交起诉状。起诉是迈向诉讼程序的第一步。
(3)受理:法院经过审查认为起诉符合条件,即可在7日内立案,接受起诉,法院受理后,诉讼进入了第一审程序。
(4)开庭审理: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五个阶段。这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5)庭审结束,法院当庭或择日宣判。
2.我国三大诉讼法对诉讼程序的一般规定
一个案件在进入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程序之前,首先要确定所要解决的纠纷是否归法院管;如果归法院管,又该归哪个法院管。这就是诉讼中的主管和管辖。管辖有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之分。
确定案件由哪所法院管辖后,原告就可以向法院起诉,法院经过审理后决定是否受理,诉讼即告成立,进入了第一审程序。同时,法院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由被告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将答辩状副本交由法院送交原告。
准备工作就绪后,诉讼即进入开庭审理环节,即人民法院在法庭上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诉讼活动。开庭审理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五个阶段。
一审结束后,当事人如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可提起上诉,启动第二审程序。
提醒: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自诉的原告提出起诉,要准备好起诉状。起诉状要有以下内容:
(1)双方当事人(原、被告)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工作单位和地址。如果有单位应写明单位名称、所在地及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2)诉讼请求和依据的事实与理由。所谓诉讼请求,即要求解决的问题。
(3)写明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的姓名和住址。除应写明上述内容外,还应写明起诉状所递交的人民法院的名称,起诉的年、月、日,起诉状要有原告的签名、签章。还要提供与被告人相应的副本。
六、课堂小结,形成知识树
整理知识,识记知识
1.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2.起诉的含义、地位、原则、管辖
3.开庭审理的含义、地位、阶段及两审终审制
八、当堂检测
九、作业布置
十、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