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七年级上册 湘教版结合实例,运用数据、图像等资料,描述和简要归纳城乡、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分布特点。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目录01 聚落的形态02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聚落定义聚落主要形式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 就形成了聚落。 类的聚居地,我们称为聚落settlement城市和乡村Cities and villagesCitiesvillage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放牧耕作捕鱼乡村的生产活动。。。。。。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城市的生产活动。。。。。。工业医疗金融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城市与乡村景观差异项目 建筑物 交通 人口密度 主要工作 景观城市乡村高大密集低矮分散便利、发达不发达、闭塞稠密稀疏主要非农业主要农业高楼林立,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农 田、 果 树、 池塘……大家来找茬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城市乡村你说我说大家说合作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土壤污染光污染罪率上升住房紧张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知识小结聚落的形态乡村城市景观生产方式建筑高大密集耕作业交通便利景观设施完善建筑矮小分散交通不便利设施较少生产方式畜牧业渔业林业服务业工业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探究下图示的自然环境中能否形成大的聚落?为什么?不能。环境炎热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寒冷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聚落形成、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与环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地势平坦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发达的沿海平原地区,聚落密集;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山、高原、雨林、极地等地区,聚落稀疏其至没有聚落。自然环境还影响聚落的形态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团块状聚落条带状聚落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 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你认为最能体现聚落与环境特色的是聚落的哪个要素?民居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墙厚:可以减少传入的太阳热量。窗小:可以减少吹进放入热风。墙厚窗小西亚民居合作探究西亚民居的墙厚、窗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东南亚民居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热带地区全年炎热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就地取材。这里气候干燥,土质十分坚固牢靠,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 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冬暖夏凉。黄土高原民居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严寒地带民居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因纽特人寒带地区终年严寒,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01聚落与环境01聚落的形态01聚落与环境0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了不同的聚落,里面融合了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丽江古城福建土楼皖南民居世界文化遗产欣赏01聚落与环境0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威尼斯水城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01聚落与环境0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课堂小结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的定义聚落的主要形式城镇乡村聚落与环境世界的聚落与文化遗产景观生产方式景观生产方式聚落与环境的关系遗产名录保护措施课堂小练某同学根据世界人口密度的统计数据,手绘了一幅世界人口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完成下面小题。1.该图反映了( )A.亚洲南部比北部人口稠密 B.欧洲东部比西部人口稠密C.大洋洲东部比西部稀疏 D.非洲南部人口最稀疏2.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分析( )A.甲地人口稠密,因为地形平坦距海近B.乙地人口稀疏,因为长年炎热多雨C.丙地人口稀疏,因为纬度较低D.丁地人口稠密,因为平原广阔AA某同学根据世界人口密度的统计数据,手绘了一幅世界人口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完成下面小题。3.下面所示的民居中,与丙地最吻合的是( )B.C.D.A.B.D课堂小练读聚落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是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a聚落 B.b聚落 C.c聚落 D.d聚落5.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聚落形成发展的是( )A.崎岖不平的山地丘陵地区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C.水路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D.自然资源丰富的矿山地区CA课堂小练6.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A.居民点集中 B.交通便利C.人口密度大 D.环境优美读聚落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D课堂小练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年级上册地理 湘教版【大单元教学】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分课时设计主题四 世界的聚落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教学内容分析 聚落的形态,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的内容需要学生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学习者分析 世界的民居,学生有了不同地区人种、语言、宗教的学习,了解到不同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不同。不同区域聚落各有特色,学生已经学习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要素和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优势地理条件,结合实例还是比较容易理解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目标确定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 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4.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学习评价设计 聚落的形式有哪些?2.城市与乡村的差异?3.乡村如何发展成城市?4.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5.世界文化遗产知道多少?6.世界文化遗产的分类?7.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学习活动设计任务一:聚落的主要形式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即时评价什么是聚落? 我们的学校是聚落吗? 学生讨论: 1.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形成聚落。 2.我们的学校是聚落吗? (满分20分) 明确聚落的概念。 能够流畅说出聚落的概念(5分) 能够回答学校不是聚落(5分) 能够说出学校不是聚落的理由(10分)(学校不是人们长期居住,没有生产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活动,只是广大适龄孩子集中接受教育的场所)任务二:任务二: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即时评价出示两张图片 讨论:1.辨认城市与乡村 2.乡村如何演变成城市 2.“大家来找茬”,找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之处 3.总结聚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满分30分) 区分城市与乡村。 运用图片和资料辨析城市与乡村(5分) 比较详细叙述乡村发展为城市的过程,在人口、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5分) 3.能够描述城市与乡村在自然和人文景观方面的差异(各5分) 能够说出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能回答3点即可(5分)(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等) 聚落有的条块状和团块状一般分布在哪种地形处(5分)(山谷和平原地区)任务三:聚落形态、建筑特色、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即时评价展示4组不同聚落的建筑特色和相应材料 小组讨论:1.西亚民居的墙厚、窗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墙厚:可以减少传入的太阳热量。 窗小:可以减少吹进放入热风。) 2.东南亚民居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热带地区全年炎热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3.黄土高原民居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就地取材。这里气候干燥,土质十分坚固牢靠,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 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冬暖夏凉。) 4.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寒带地区终年严寒,就地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满分30分) 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1.你认为最能体现聚落与环境特色的是聚落的哪个要素?(民居)(5分) 2.能够说明西亚民居、东南亚民居、黄土高原民居、严寒地带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每一组5分(20分) 3.能够总结出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特色民居)(5分)任务五: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即时评价1.你知道身边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 2.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 3.教师展示一组世界遗产图片 讨论 学生互相讨论得出身边的部分遗产 学生讨论或利用地理图册知道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意义是:人类宝贵财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满分20分) 了解世界遗产保护的意义。 能够回答世界遗产分为哪两类?(5分) 能够说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两处以上(5分) 能表达出世界遗产保护的意义(5分) 能够回答P65活动第一,第二题(5分)本节课评价等级 及格 良好 优秀本节课累计总分 60——70 71——80 81——100拓展学习设计: 调查你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和你所在的市、县是否有世界文化遗产?如有,当地采取哪些保护措施?板书设计课时作业 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附评价量表教学反思与改进 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学生学习轻松?一组世界文化遗产图片的欣赏配合音乐,赏心悦目,学生非常高兴。不足之处是时间上前松后紧,世界文化遗产部分不够深刻。附课时作业:3.4世界的聚落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组新疆吐鲁番的麻扎村位于天山山脉东部,四面环山,逐山谷绿洲而建,随地形起伏高低错落,为“爬山式”密集聚落(下图)。村落以土木结构的生土建筑为主。房屋上层为平房,下层为掏山挖地而成的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麻扎村依山而建,主要是因为( )A.村落人口数量少 B.经济发展水平低C.山地植被稀疏 D.建造用地短缺2.下层窑洞的主要作用是( )A.躲避风沙 B.储存食物 C.夏季避暑 D.蓄水饮用3.麻扎村布局紧凑,这使得( )A.当地居民出行距离缩短 B.冬季房屋热量损失减少C.夏季房屋采光面积增大 D.房屋院落活动空间变大【答案】1.D 2.C 3.B【解析】1.麻扎村四面环山,地势起伏较大,适宜建造房屋的平地面积少,因此顺应地势、高低起伏、房屋紧靠,不仅能节省建材,还能减轻建造用地的压力,D正确。从材料中“逐山谷绿洲而建,随地形起伏高低错落,为“爬山式”密集聚落”可知,麻扎村人口数量较多,若人口数量少,房屋可能主要在山麓,而不是“爬山式”,A错误。经济发展水平与房屋建筑形式关系较小,建造房屋选址主要与自然要素有关,B错误。当地位于山谷绿洲地带,植被覆盖率较高,且植被状况与房屋建造形式关系较小,C错误。故选D。2.新疆吐鲁番夏季气温高,下层窑洞是掏山而建,夏季室内温度较低,可以避暑,下层窑洞较为阴凉,不便储存食物,储存食物最好干燥,上层较好,B错误,C正确。该地房屋建造在山上,比较密集,下层窑洞蓄水也不方便,也没有独特的防风沙作用,AD错误。故选C。3.建筑物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积越大,房屋热量传递到室外的就越多。麻扎村冬季寒冷,布局紧凑使房屋紧密连接,减少外露的面积,阻挡建筑内部热量向外散发,从而减少了热量的损失,使得村庄冬季气温不会太冷,B正确。麻扎村布局紧凑对当地居民出行距离影响不大,A错误。麻扎村随地形起伏高低错落,夏季房屋采光面积较小,房屋院落活动空间较小,CD错误。故选B。【点睛】传统民居形成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民居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传统民居的取材、布局、朝向、房屋结构等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某地区历史悠久、建筑独特,为振兴乡村经济,当地积极发展旅游业。图示意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数值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王村是游客的首选地,其海拔最接近( )A.876米 B.558米 C.323米 D.169米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适宜开发攀岩项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6.保护好历史悠久村落的科学做法是( )A.按照原貌修复 B.整体搬迁重建 C.打造现代风格 D.原址拆除新建【答案】4.B 5.C 6.A【解析】4.据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可知,王村的海拔介于400米与600米之间,那么选项中只有558米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5.陡崖的地形特征近似于垂直的山坡,适宜开发攀岩项目。据图可知,甲地等高线凸向高处,位于山谷,A不符合题意;乙地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位,为鞍部,B不符合题意;丙地等高线重合,位于陡崖,适宜开发攀岩项目,C符合题意;丁地等高线凸向低处,位于山脊,D不符合题意。故选C。6.保护历史悠久的村落既要保持原有风貌,又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按照原貌修复有利于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A正确;整体搬迁重建工程量大,不利于当地居民安居乐业,B错误;打造现代风格与历史悠久村落形式迥异,不利于打造文化特色,C错误;原址拆除新建不利于原有村落的保护,D错误。故选A。【点睛】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等高线的弯曲部分,数值向低处凸起,表示山脊,水向两侧流,弯曲向高处凸起,表示山谷,水向中部集中。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为陡崖。认识大洲,应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入手,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图1为亚洲地形图,图2为北美洲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亚洲和北美洲自然地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和北美洲都跨寒、温、热三带B.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北美洲以平原、高原为主C.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复杂多样,但亚洲气候海洋性显著D.亚洲和北美洲的河流大多落差小,流程长8.下列关于亚洲的“世界之最”,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B.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C.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D.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9.特色民居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亚洲地域广阔,传统民居深受自然环境影响,下列民居与其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描述相符的是( )A.北极冰屋——气候严寒,冰雪广布B.陕北窑洞——高温多雨,黄土广布C.东南亚高脚屋——温和湿润,稀树高草D.内蒙古蒙古包——气候湿热,草原广布【答案】7.A 8.B 9.A【解析】7.据图可知,北回归线、北极圈穿过亚洲和北美洲南北两端,都跨寒、温、热三带,A正确;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而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北美洲以山地平原为主,B错误;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大陆面积广大,气候的大陆性显著,C错误;亚洲和北美洲高原山地广布,河流落差大,流程长,D错误。故选A。8.亚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A错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最高高原,B正确;里海是世界最大咸水湖,C错误;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平原,D错误。故选B。9.北极地区由于气候严寒,冰雪广布,故当地人为了隔绝寒风,就地取材制造冰屋,A正确;陕北地区降水较少,黄土广布,且黄土的直立性较好所以建造窑洞,B错误;东南亚建造高脚屋是因为该地区气候高温多雨,气候潮湿、多森林分布,高脚屋可防潮、通风等,C错误;内蒙古地区气候相对干燥,夏季高温冬季寒冷,D错误。故选A。【点睛】亚洲的世界之最: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2、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3、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4、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5、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6、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7、世界上含盐分最高的海——死海;8、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9、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里海;10、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撒马尔罕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撒马尔罕:“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下图为“撒马尔罕古城远景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片中部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信奉( )A.基督教 B.佛教C.伊斯兰教 D.道教11.撒马尔罕古城中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平顶房屋——降水较少 B.竹木材质——森林广布C.底层架空——炎热潮湿 D.门窗宽大——光照不足【答案】10.C 11.A【解析】10.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图片中部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信奉伊斯兰教。故选C。11.由题干可知,撒马尔罕位于亚欧大陆中部,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由图可知,撒马尔罕古城中民居建筑的特点为平顶房屋,符合其降水较少的自然环境特征,故A正确;竹木材质——森林广布,为降水较多的山地,故B错误;底层架空——炎热潮湿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故C错误;热带气候,房屋的窗户比较大,有利于通风散热、降低湿度,故D错误。故选A。【点睛】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不同地区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如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气候严寒有关,可以抵挡极地寒风;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冬暖夏凉;东南亚地区的竹楼有利于防潮、通风、散热等。二、解答题1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图是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 (城市或乡村)聚落。三个聚落选址的共同点是 。(写一点即可)(2)A、B、C三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处,理由是 。(3)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C处建一造纸厂,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是 (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答案】(1) 乡村 沿河分布,水源充足;水运便利等(意思对即可)(2) B 地势更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下游,水源充足(意思对即可)(3) 不合理 C处位于河流上游,造纸厂会污染水资源(意思对即可)【分析】本题以某区域示意图为背景,涉及聚落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图中A、B、C三处聚落规模较小,依山傍水,以乡村聚落为主。三个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运便利。(2)B处地势更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下游,水源充足,所以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3)C处位于河流上游,造纸厂会污染水资源,故从保护环境角度其安排不合理。附:作业评价量表等级 一般 良好 优秀要求 对7~8题 对9~11题 全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4世界的聚落.pptx 第三章 第四节 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