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会 中秋节主题班会 课件 (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班会 中秋节主题班会 课件 (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我们的节日
8月15
中秋由来
神话传说
风俗习惯
诗词歌赋
目录
8月15
中 秋 由 来
8月15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 秋 由 来
中国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也叫“八月节”、“八月半”,中秋节的活动围绕“月”进行,所以大家还称它为“月节”。
中 秋 由 来
中秋节那天,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最美的。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也称“团圆节”。
中 秋 由 来
神话传说
8月15
现在就给大家讲两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吧。
神话传说
第 一 画
嫦娥奔月
远古的时候,天上曾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老百姓苦得活不下去。
有个叫羿的英雄力大无比,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最后那个太阳一看大势不妙,连忙认罪求饶,羿才息怒收弓,命令这个太阳今后按时起落,好好儿为老百姓造福。
羿的妻子名叫嫦娥,美丽贤慧,心地善良,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个老道人十分钦佩羿的神力和为人,赠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羿有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好自己升天成仙。
这一年的八月十五,羿带着徒弟们出门打猎去了。天近傍晚,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迫不得已,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自己的丈夫,最后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第 二 画
第 三 画
听到消息,羿心如刀绞,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进月亮也进,他退月亮也退,永远也追不上。羿思念嫦娥,只能望着月亮出神。此时月亮也格外圆格外亮,就像心爱的妻子在望着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宫,默默地遥望下界,思念丈夫和乡亲们。她那美丽的面孔,使得月亮也变得格外圆格外亮。
羿和乡亲们都在月光下祭月,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从此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由于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为中秋节。
第 四 画
月饼的传说
月饼大多人吃过,而且每年八月十五要好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是中秋平时也能吃到。所以月饼本身并不十分稀奇。可月饼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来说说月饼的故事。这个故事更具有名族意义。和朱元璋的起义有关。
传说元朝末期,在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之下,老百姓生活困苦,天下大旱,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况,加上黄河决堤傜伇加重,使本来就有严重民族矛盾的原南宋统治地区的老百姓产生了武装反抗的的想法,明教也趁势发展聚集力量,紧锣密鼓地进行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就在此时,明教内部出现叛徒向官府告密,明教首领韓山童被捕遭到杀害。
第 一 画
第 二 画
此举引起了朝庭的警惕和报复,元丞相伯彥提出要杀绝汉人,当时每村都驻有一家或数家蒙古人监视管理,因此起义的信息很难传递。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夕,因汉人过中秋节的互送吃食的传统,。所以起义的领导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做了些面饼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命令写在纸条上塞到里面,瞒过了蒙古人的检查,把命令送到了汉人手里,使起义在同一时间如期举行,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挽救了汉人的命运。
第 三 画
明朝建立后太祖皇帝朱元璋为了纪念起义的成功,老百姓们也感念面饼救命的经历,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食用月饼,只是里面换成馅料,不再是纸条了。它的作用也不再是传递命令,而是祭祀月神,名字也自然地被叫做月饼啦。
风俗习惯
8月15
祭 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吃 月 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赏 月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燃 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 花 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诗词歌赋
8月15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八月十五月夜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杜甫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张九龄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8月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