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水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资源简介

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3章 第1节 教学设计
第3章 地球上的水
第1节 水循环
目录
一、学习目标
二、必备知识
三、情景探究
探究一: 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探究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3章 地球上的水
第1节 水循环
一、学习目标
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必备知识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循环类型 字母 主要环节
海陆间循环 A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
海上内循环 B ①蒸发、⑦降水
陆地内循环 C ⑧植物蒸腾、⑨蒸发、③降水
3.循环过程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蒸腾),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特别提醒] (1)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是水循环的外因。
(2)虽然海陆间水循环的范围很广,但是参与循环的水量却远远少于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因为地球上约3/4的面积都是海洋,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占全球水循环总量的90%左右。
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
②陆地内循环不参与水资源的更新。 (×)
③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
5. 将下列地理事象与水循环类型连线。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促进水资源的更新
―→
3.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1)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2)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3)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太阳辐射能,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4. 教材P49表3.1,该表展示出:
不同水体有不同的更新周期,其中江河水16天更新一次,可以看出水循环对补充陆地淡水的重要性;如果人类用水速度超过了水体更新速度或水体遭到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5. 陆地上的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提示: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但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就会造成水量型缺水,如果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质型缺水,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三、情景探究
探究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模拟水循环小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材料:足够冷的小石块、塑料薄膜、装干沙子的小盆、水、橡皮筋、透明平底盆。
(常温下实验)实验步骤:①在透明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没过盆底。然后把一个装干沙子的小盆放到盆中央位置。②用透明塑料薄膜盖住盆口,并用橡皮筋扎紧,将盆放在阳光下。③等过足够长的时间把冷的小石块放在塑料薄膜上压陷塑料薄膜。注意小石块要放在装干沙子的小盆正上方。
问题1 (地理实践力)从塑料薄膜到小盆的干沙,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提示:塑料薄膜上有小水珠凝结现象,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往装干沙的小盆滴下,最后小盆的干沙被水滴浸湿。
问题2 (综合思维)该实验模拟水循环过程的环节有哪些?
提示: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
归纳提升
1.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各有特点,意义不同,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 节及示 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又被称为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挟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减少
修建水库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增强,河流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方法技巧
判断水循环类型的方法
看联系的圈层 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看发生领域 海陆间循环的发生领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陆地内循环只包括陆地,海上内循环只包括海洋。陆地上外流区的水体,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看过程和环节 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其他两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和降水,海上内循环不存在下渗和径流环节
看参与水量 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小
探究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入下游的泥沙约为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其余输入渤海,在入海口处形成黄河三角洲。1999年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及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高强度、大规模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河年均输沙量从16亿吨减少到近年来的3亿吨左右。
1979年与2012年黄河三角洲卫星影像对比
问题1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外,试分析黄河年均输沙量减少的其他可能原因。
提示:黄河干流大型水利工程的蓄水拦沙导致来水显著减少;黄河干流沿途农业引水灌溉导致来水、来沙减少;近十几年来,黄河中游地区降水量减少。
问题2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简要说明黄河入海输沙量减少可能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提示:海水侵蚀加剧,三角洲增长速度减缓(或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沿海土地盐碱化加剧;沿海湿地退化;河流输送到海洋的营养物质减少,影响海洋生物生存。
归纳提升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意义 含义 理解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 促进水体更新 在水循环系统中,水的连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气态水、液态水与固态水,大气水、海洋水与陆地水相互转化、不断更新
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①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可能有变化;②平衡过程中水循环一直在进行
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太阳辐射能 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①太阳辐射能是水循环的动力和能量源泉;②水循环平衡了海陆之间、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收支
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水循环是海陆间物质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 ①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②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
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可以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主要通过降水和地表径流来塑造地表形态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影响全球气候 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影响水热状况,从而影响气候 ①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是产生云、雨的基础;②使海洋水汽深入大陆内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内陆地区的干燥程度;③使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水热状况得到重新分配
影响全球生态 促进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使海洋水汽能够到达的区域生态环境充满了生机 水循环影响区域的水热状况,从而改变自然景观,影响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