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植被(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植被(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备课组名称 高一地理 周次
本节 教学内容 5.1 植被-植被与环境+森林+草原与荒漠
本节 教学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本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教学重点: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本节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二课时) 图片导入:中国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南向北,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的原因。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方,成群共同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对比认识植物与植被 植物种群 地球上任何植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在一定环境空间内生长的同一种植物的个体集群,称为植物种群。 植物群落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种群,则称为植物群落。陆地表面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如森林、灌丛、草原和荒漠等。 植被 覆盖地表某一区域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2、植被的分类 自然植被 未受人为的影响,在自然状态下发育的植被 常见类型包括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 人工植被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经长期选择而栽培的植被 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演化的过程 植被的形成过程(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时间) 裸地→少数种类的植物→土壤、水分条件改善→更多种类的植物→稳定的植被 (2)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植被高度越大→植被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3)天然植被的分布规律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 (植被类型和分布受到了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只不过影响程度存在着地区差异) 而不同地区的植被特征也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合作探究 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景观分布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东西横跨经度约 29°,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山地森林茂盛,中部分布有大面积的肥美草原,西部则是一望无际的荒漠。 1. 根据图中照片,描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植被的特点。 2. 想一想,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植被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1.东部山地以森林为主;中部高原地区以草原为主,分布有小面积荒漠;西部高原以荒漠为主。 2.首先,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别是降水差异较大,从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植被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人类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如中部草原地区的过度开发导致草场的退化,导致不同地区的植被会有较大的差别。 素养体现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综合思维】 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该气候有何特征? 二、森林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由于世界各地 水分、热量 和 水热组合状况 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①热带植被——热带雨林 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降水丰沛 植被特点: ①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 ②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 ③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 ④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板根的成因 雨林多雨潮湿,土壤里的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树木的根系因“呼吸”需要,难以深入到空气缺乏的深土层,为了支撑庞大的树干,这些根系便向地面空间延伸生长,形成“板根”。 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森林类型。也称季风林或雨绿林。由较耐旱的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结构比较简单,优势种较明显,板状根和老茎生花现象不普遍,层间藤本、附生、寄生植物也较少。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②亚热带植被——常绿阔叶林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植被特点 ①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②垂直结构较简单; ③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地中海气候 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叶片常绿坚硬,叶面有蜡质光泽 机械组织发达,长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③温带植被——落叶阔叶林 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 气候特征: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 植被特点: ①乔木叶片宽阔 ②春季发叶、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冬季则完全无叶,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也称为夏绿林。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④亚寒带植被——亚寒带针叶林 分布: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气候特征:夏季短促温和,冬季寒冷漫长 植被特点 ①发育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 ②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③又称泰加林,往往是由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构简单。 活动 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1、分别指出红树林植物的特点所适应的地理环境。 支柱根和板状根—适应和防止风浪冲击 呼吸根—适应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 胎生—适应滩涂和海流,增强生存能力 排盐腺体—适应海水浸泡,净化海水 2、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1)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2)抵御风浪袭击、防风消浪、固岸护堤。 (3)加速淤泥沉积,促淤保滩。 (4)净化海水和空气。 三、草原与荒漠 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草原,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荒漠植被。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①热带稀树草原 分布:热带雨林一带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植被特点 ①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②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灌木和乔木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②温带草原 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气候特征: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植被特点 草原夏绿冬枯; 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叶片面积小,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对比 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 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的植被特征有哪些异同?分布区的气候有哪些异同? 热带草原干季草木枯黄,温带草原冬季草木凋零,两者的原因一样吗? 结合分布区的气候特征,分析植被特征差异产生的原因。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③热带荒漠与温带荒漠 分布: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干旱区 气候特征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植被特点 ①以旱生灌木为主,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②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为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荒漠植物有的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覆盖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长有肉质茎叶,以储存水分。 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 【归纳总结】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 森林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草原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荒漠 热带和温带干旱地区 植被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是自然环境最重要的体现 活动 奇怪的树 说出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地区的气候特征。 热带草原气候特征:热带草原分布地区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差异大,介于250~2000毫米之间,分明显干季和湿季。当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干旱少雨。 猴面包树、纺锤树为什么都长有粗大的树干? 猴面包树、纺锤树生长地区有明显的干湿两季。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有利于雨季时贮存大量水分。 随堂巩固 右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上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下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B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D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 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C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4~6题。 4.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D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5.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C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D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7~8题。 7.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C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8.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B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 D.热带草原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植被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各个地区自然植被分布的差异,往往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植被类型中,能够反映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是( D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亚寒带针叶林 D.河漫滩草甸 10.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虽然处在同一纬度,但自然植被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土壤 B.地形 C.地质历史 D.水分状况 短生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据此完成11~12题。 11.短生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D ) A.茎上开花 B.根系较深 C.叶面宽大 D.植株矮小 12.短生命植物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 B ) A.动物践踏 B.气温过高 C.水分缺乏 D.盐渍侵害
板书 一、植被与环境 二、森林 三、草原和荒漠
本周教学 内容“一科一辅”习题处理 课时作业
本周教学内容中需集中讨论的疑难问题 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