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口发展和人口迁移(教案)【思维导图】【考点解读】人口数量的变化受人口惯性影响大,因此对区域人口的变化要有宏观视角以及国家层面的计生政策要超前调整。人口迁移是区域人口结构、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1.人口惯性与计生政策的变化2.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3.人口相关概念在图表的呈现(2022·山东·高考真题)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 )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答案】1.A【解析】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地区,依托国家“一五”计划发展起来,形成了工业体系,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随时间的推移,导致2005年-2010年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因此主要原因是人口惯性的影响,故A正确;环境条件的改善,可能导致生育愿望的提高,但不是老龄人口增加的原因,故B错误;材料显示嘉峪关工业比重较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青壮年人口外迁可能性较小,故C错误;康养产业的发展是随着老龄人口增加相匹配的,所以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所以答案选择A。(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3.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4.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答案】2.D 3.C 4.B【解析】2.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据图可知,这四个年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3.该市20-24岁年龄组出生时间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年的育龄妇女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人数较多,因此造成20-24岁年龄组出生人数偏多的原因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C正确。1986-1990年左右生育政策稳定,A错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后均较快,不会仅仅影响某个短时间段,B错误。1986-1990年左右生育观念不会变化太大、太快,D错误。故选C。4.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变化,即20年后的变化。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20年后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0-4岁、5-9岁,图中这部分人数量少且较长时间人数少,且10-14岁的人也较少;因此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B正确。人口出生率逐渐增加趋势不明显且不一定是逐渐增加,A错误。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25年即15年后进入育龄年龄的人2010年是6-14岁,这部分人2010年数量较少,不会再2025年出现生育高峰,C错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多,生育政策较宽松,且图中信息不足以判断其人口总量减少且20年期间不一定是逐渐减少,D错误。故选B。考点一 人口惯性与计生政策的变化1.人口惯性:由人口年龄结构引起。生育政策:生育政策方向转变的时机选择折射了一国政府对人口内在规律的把握程度,以及对未来人口态势的判断。人口内在发展规律一再告诫我们,人口问题一旦出现,意味着解决人口问题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抓紧构建鼓励生育的政策体系,使生育政策和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相衔接,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增强生育率的恢复。(针对劳力不足)具体措施:出台一系列保障生育和育儿等方面的政策“组合拳”,提高生育率水平(各种福利措施);其次,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进而以人口质量的提高对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人才红利”;最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质人才流动机制,逐步探索多元化的城市人口政策,实现人才和工作岗位的最优匹配,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5.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6.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5.B 6.A【解析】5.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B。6.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22·广东·统考高考真题)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605.2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430人,常住人口2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答案】(2)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解析】(2)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外来企业为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再加上Z村位于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说明进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比较高。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1.人口迁移的特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①空间距离衰减效应:某一地区的人口迁移数量会随着距离增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成本)交通基础设施的完成有利于压缩时空成本,弱化距离在地缘经济中的影响。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引起省际人口迁移(大规模)的主要动因。③社会网络联系持续影响省际人口迁移格局。在迁入地,以亲缘及同乡为核心的社会网络联系能有效降低迁入人口的社会融入和就业成本,为其安居乐业提供精神和物质保障。④以空气质量为核心的环境因素成为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⑤以住宅价格为代表的生活成本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不可忽视的因素。2.推拉理论中间阻力因素: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交通和通讯条件等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受经济因素影响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目前的中西部开发),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2023·四川眉山·仁寿一中校考一模)“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读我国2005~2050年45年间人口变化趋势(含预测)图,完成下面小题。8.由图分析未来十年(2020年后)间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 )A.一直增长 B.先增后减C.先减后增 D.先增后减再增9.在我国现阶段人口发展趋势下提出二孩政策不会( )A.降低人口红利 B.影响职业构成C.平衡性别比 D.优化年龄结构【答案】8.C 9.A【解析】8.读图可知,2020年-2030年我国人口先增长,后减少,C正确,排除A、B、D,故选C。9.二孩政策有利于增加劳动年龄人口,不会降低人口红利,会为经济发展创造人口红利,故A符合题意。二孩政策使得婴幼儿相关行业需求增大,影响职业构成,故B不符合题意。二孩政策一定程度上利于平衡性别比,故C不符合题意。二孩政策增加婴幼儿、青少年比重,缓解人口老龄化,优化年龄结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021·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11.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0.D 11.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变化的相关知识和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10.根据图片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一直在上升,B项错误。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项错误。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项正确。故选D。11.根据题意,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是因为国家“三农”政策利好,外出务工人数开始减少,①正确。出生人口变化并不会迅速影响到外出务工人数,②错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受到影响,外出务工人数开始有所下降,③正确。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有所上升的,尤其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持续上涨,④错误。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2023春·浙江金华·高三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人口倒挂”现象是指部分地区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下表示意我国某市2011-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据表完成下面小题。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常住人口(万人) 517.3 550.6 586.1 639.5 717.0 786.6 822.5 829.2 834.3户籍人口(万人) 325.1 328.2 332.5 337.6 341.8 344.7 348.9 351.4 354.612该市出现“人口倒挂”现象的时间是( )A.2011年 B.2013年 C.2015年 D.2017年13.该市“人口倒挂”是由于( )①经济发展速度快 ②户籍人口增长快 ③落户门槛高 ④生育政策调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2.C 13.A【解析】12.外来人口数量与户籍人口数量之和等于常住人口数量。计算可知,2015年外来人口数量首次大于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出现人口倒挂“现象”,C正确。13.经济发展速度快,提供的就业岗位多,收入水平高,吸引人口迁入,①正确;表格信息显示,该市户籍人口增长较为缓慢,外来人口增长速度快,②错误;落户门槛高,不利于外来人口转变为本地户籍人口,③正确;生育政策对于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影响相同,不会导致外来人口的增速快于户籍人口,④错误,故选择A项。考点三 人口相关概念在图表的呈现人口的图表常引入相关的专业术语并进行阐述,以人口统计数据为依托制作,将人口变化以图表形式呈现,考察学生解读专业术语的能力以及阅读图表的能力,从而分析判断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因此需要对常规的人口专业术语要有一定的解读能力(材料会描述),理解其代表的意义,同时掌握一些图表的基础解读方法。(一)人口老龄化1.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国总人口共计141212万人,超过65周岁的老年人口高达1.9亿人,占比13.5%,相较于2010年大幅度上升了4.6%。3.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1)老年人口基数大;(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老龄化的增速。(3)老龄化进程不平衡:①城乡不平衡:农村高于城镇;②区域不平衡:东部快于西部,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③结构不平衡:我国出生人口存在大起大落的现象,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现象比较突出,老龄化进程也有明显阶段性的不均衡。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1950-1957年,第二次是1962-1972年,第三次是1981-1990年,在第一次出生高峰和第二次出生高峰叠加的时候,老年人口比例将一下子急剧拉升提高8个百分点。4.人口老龄化的影响(1)影响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下降;(2)社会负担加重;(3)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4)家庭养老功能减弱;(5)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二)“婴儿潮”1.概念: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2.中国的婴儿潮: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1950-1957年:解放以后,我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而形成这次战后的生育补偿。第二次是1962-1972年: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社会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之后,人口盲目增长。第三次是1981-1990年:结构性增长,这次出生高峰并不是由于妇女的生育率高引起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人口的年龄结构,即育龄妇女,特别是旺育年龄妇女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高。中国的婴儿潮示意图中国的80后,生育率快速下滑,第四轮婴儿潮,自然就没有出现。(三)人口抚养比1.人口抚养比: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2.中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抚养比越高,代表劳动力存量越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四)人口流动与人口红利人口流动带动产业转移,带动思想碰撞,是盘活产业结构的关键要素。也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力和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从上升转为下跌。人口流动的下降,造成现存人口红利的效应减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