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 2课时 2023-2024学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 2课时 2023-2024学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初一地理第一学期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
2.说出世界两个著名山系、两个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地带,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读图、阅读、讨论,让学生从读图到动手,提高想象、推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观察课本第40页图2.18,大陆的漂移。
学生巩固大陆漂移说: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二、讲授新课、板书课题:板块的运动
自主学习
读图2.22,课本第41页——42页,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有哪几大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在不断运动,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
3.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指认六大板块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生巩固):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同桌交流:
读图2.23,课本第43页,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师引导学生读图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小组合作(重点):(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解释 “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从陆地到海洋)
4人一组讨论、归纳、总结(10分钟左右):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板块碰撞,地表隆起成山脉。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课本第43页活动1
三、精讲点拨,拓展提升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带产生→新的海洋出现(红海)(大西洋)。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
板块张裂(板块相对运动),之间距离不断扩大,它们之间的范围也在扩大(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板块碰撞(板块相向运动),地表隆起成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不断碰撞,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课本第43页活动2:
学生解释 “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浏览图片,烘托情景,探究地震成因。
师: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培养爱国情感。
教师结束语: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知识为人类造福。
(四)、达标测试(课件展示)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