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目录【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3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5【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7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9【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11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12【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4第二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5第三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7【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预备知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原始社会①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②生产力状况: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体现/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新时期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出现,采集转变为生产。)★③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④原始社会氏族管理方式: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晚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注: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由氏族议事会民主选举产生,没有任何特权,管理没有强制手段。氏族内部没有压迫现象。)⑤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出现的意义: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解体了。▲注: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⑥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奴隶社会★①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②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注: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③国家的产生: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了。④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注: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⑤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1.原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2.结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或倒退的标准: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出现。封建社会①产生时间: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②生产力特点/发展表现: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③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进步意义: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④地主阶级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方式:地租。⑥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国家,其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封建迷信道德、君权神授)⑦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②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2.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1.积极影响: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消极影响:带来了经济危机。★★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商品显得过剩)。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产生的原因:a.直接原因: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b.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经济危机难以治愈。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⑦资本主义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2.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3.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是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空想社会主义:1.产生原因: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2.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1)进步性(历史意义):①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②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2)局限性(失败原因/为什么是空想):①根本原因:设想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匹配;②具体原因: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②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③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③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④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2)剩余价值学说(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①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②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③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④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①(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②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⑴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⑵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⑶《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发表的意义: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特点(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务(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策略原则(团结绝大多数人),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2)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②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③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④认识:a.理论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b.实践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①近代中国的处境及历史任务(1)处境(近代基本国情):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2)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①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新民主主义革命①五四运动(1)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2)意义: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成立条件:a.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b.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c.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2.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3.历史意义: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①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②革命的四个阶段: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③取胜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④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⑤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三个“新”特点:a.就领导权来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b.就革命前途来说,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c.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1)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3)世界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五、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巨大的贡献/历史成就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1949-1956)。★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创造性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艰辛探索中前进新的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八大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理论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①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祌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⑸正确评价探索中的曲折: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1949-1978三十年历史评价、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⑤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内容: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2.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二、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外开放 对内改革1980年,深珠汕厦,设经济特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表示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1988年,设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5个城市之后,又开放17个内陆省会城市,开放一系列沿边城市,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2017年党的十九大,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三、改革开放的评价1.意义:①(改变了四个面貌)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迎来了三次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2.地位和作用:①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3.启示: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②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退步没有出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1.提出: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格)理论 时间 时代主题/课题 意义 共同点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成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②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都通过写入宪法把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④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是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加深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后 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①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时代背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内容: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内涵: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内容: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内容: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战略。)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含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重要意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关系)。2.重要意义:①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②持续推动国家进步和发展、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3.本质特征: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②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来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如何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3.重要意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关系与要求1.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要求:①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七)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③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过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历史脉络角度)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国家角度)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角度)4.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中华民族角度)5.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人类角度)★2.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三个“意味着”)1.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层次)2.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举中特伟大旗帜。(政治层次)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其它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世界层次)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矛盾的变化是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1)含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变”与“不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如何对待与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怎么办)①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发展。②必须牢牢坚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必须牢牢坚持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1.(为什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原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2.(怎么办)我们应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发散思维)(1)领带核心: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2)主体力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3)一以贯之: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4)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5)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必由之路。(6)基本路线: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7)坚定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二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重要提醒】①国家富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民族振兴: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③人民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二)必要性: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要性):1.把国家追求、民族向往、人民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2.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3.是激荡在14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4.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三)★★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1)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从中国梦与人民的关系看)(2)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从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看)(3)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看)(4)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公共的福祉。★★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结)(1)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从中国梦与人民的关系看)(2)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从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看)(3)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看)(4)中国共产党要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5)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6)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7)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对青年的要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中国共产党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怎样实现中国梦?)(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2)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②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③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4)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关系:①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②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三、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战略安排(“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1.第一个阶段:①时间:2020年—2035年。②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奋斗15年,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第二个阶段:①时间:2035年—本世纪中叶。②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醒】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十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第三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创立背景)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动中国与世界携手并进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3.中国是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4.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开辟新的境界。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个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第一次回答:发扬民主,接受人民监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党在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二、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主要内容)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2.“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十个明确中的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侧重理论、思想层面)3.党的十九大提出并概括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十四个坚持”。“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侧重实践、方略层面)4.“十三个方面成就”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成就和经验,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5.关系: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彼此呼应,相互贯通,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构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地位、作用、评价)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渊源)。2.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理论贡献)。3.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理论地位)。4.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现实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