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统编版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统编版必修1)

资源简介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对新时代的科学内涵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学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并一以贯之。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新时代的阶段特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公共参与: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勇于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教学重点】
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从这组数字,看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二、新课讲授
议题一: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议学情境:
展示材料: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接力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2020年,我国GDP突破100万亿元,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上升到17%左右;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一个个重大工程勾勒国家发展的新姿态——
复兴号高铁驰骋于华夏大地,C919大型客机冲上蓝天,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大国制造令世界瞩目;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诸多关键技术走进世界前列,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代的进程,犹如环环相扣的乐章,不断鸣响动人和弦。
“中国的重大成就,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
议学任务:结合材料,与同学交流对新时代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①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历史脉络)
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奋斗目标)
③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期待)
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历史使命)
⑤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国际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1)就中华民族发展史而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就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而言: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就人类社会发展史而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知识拓展:
(1)新时期≠新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
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议题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议学情境:
播放视频《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怎么看》。
展示材料:
1956年,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议学任务:结合视频和课本内容,了解我们党作出上述三次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知识拓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发展不平衡:一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平衡、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四是收入分配不平衡、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六是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充分:说的是总量和水平问题,主要指发展不足、潜力释放不够、发展中还有很多短板、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具体表现:一是市场竞争不充分,二是效率发挥不充分,三是潜力释放不充分,四是有效供给不充分,五是动力转换不充分,六是制度创新不充分。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需求)
(2)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社会生产)
(3)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突出问题)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
(1)一个变了:主要矛盾变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两个没有变:
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
解决主要矛盾的措施:
(1)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成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知识拓展:比较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
议题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议学情境:
播放视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展示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我们清醒认识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议学任务:结合视频和材料,谈谈你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为什么要一以贯之?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2)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
(3)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如何做到一以贯之?
(1)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共产党人角度)
(2)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广袤国土上继续书写十四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中国人民角度)
【课堂小结】
【易混易错】
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矫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说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已经改变。矫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进入新时代,我国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矫正:上世纪末,我国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4.进入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全部完成。
矫正:进入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
【实战演练】
1.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制度优势更加彰显。我们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①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③通过改革开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④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这一重大判断。以下错误的是( )
①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是我国已经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
③我国已成功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是在吸收借鉴其他现代化文明成果基础上,既遵循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又注重“走自己的路”,是一条立足中国实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  )
①具有西方现代化道路无可比拟的普世价值 
②为世界现代化模式多元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 
③深刻改变了现代化发展方向和国际政治格局 
④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强大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3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座谈会指出,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要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中国式现代化( )
①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具体的方案
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③蕴含着普世的价值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
④打破以西方文明定义现代化的思维定势,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愿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艰辛探索中找到并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这条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历史和现实雄辩的告诉人们: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就不能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就不能凝聚起中国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无从谈起。
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在新时代要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1.C 2.D 3.D 4.C
5.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②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③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④要一以贯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