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 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难点 区域整体性的表现,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整体性区域要素区域整体性的表现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影响 具体阐释 举例直接影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 捕鱼、采矿、风能发电间接影响: 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自然界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控制了污染企业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稻鱼共生系统干旱地 区的人水协调 压力 在干旱地区,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同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条件,要保持人水协调,以免给环境造成过大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区域差异特点 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主要表现 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作用 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区域关联性含义: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区域发生关联(2)形成及影响友情提醒区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并不是说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例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也存在绿洲。所谓整体性只是大同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就越小。区域特征中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既包括自然要素,又包括人文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仅指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两者在含义、范围和适用角度上是有区别的。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1、区域发展实现因地制宜的方法2、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3、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区域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要素的差异自然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经纬度 北纬30-33°附近 北纬44°-48°海陆位置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人海口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 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共性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差异 热量丰富,降水多 温暖季节短,降水相对较少,大陆性稍强耕地条件 土壤条件 以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为主,生产力较高 黑土分布广泛,生产力较高,且肥力与水稻土发育于自然土壤之上,经过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成的耕作土壤相比更高耕地类型 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2)生产活动的差异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农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中东部为旱地耕作业;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广泛,主要发展畜牧业作物 经济作物 油菜、棉花 大豆、甜菜粮食作物 水稻 玉米、春小麦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工业 我国沿海航 长江入海线的中枢 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依托发达的农业基础和从国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重化工业基地(3)区域的发展变化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区域 发展变化松嫩平原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长江三角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逐渐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净输入区区域四大特性及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特性 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表示不同的地理要素) 举例 指导意义整体性 表现为A内部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风沙地貌多,河流流量小,多内流河 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差异性 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 新疆长绒棉基地与陕西苹果基地之间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表现为A、B之间的各种联系,能供彼此所需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经济全球化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动态性 AA1表现为区域类型和范围的变动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在2010年包括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但是2019年范围扩大至安徽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省一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区域范围和类型的变化可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区域差异性分析自然要素差异自然要素 差异成因气候 纬度位置差异、地势高低差异、寒暖流差异→气温差异 寒暖流差异、大气环流差异、海陆位置差异→降水差异地形 内力作用总趋势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总趋势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水文 气候差异→河流的径流量差异、河流的结冰期差异 地形差异→河流的流速差异 植被差异→河流的含沙量差异土壤 气候、植被等差异,人类生产活动差异→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差异植被 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差异→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2、人文要素差异人文要素 差异 成因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的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机械化水平、单位面积产量、商品率等的差异 土地等自然条件及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的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的差异人口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的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城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的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的差异交通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的差异 地形、河流、经济、科技、人口等的差异活动拓展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形成差异的原因农耕制度 多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 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一年两熟到三熟 北方降水较少,热量较低;南方降水充沛,热量充足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 水运为主 北方平原广阔,河流少;南方河流多,河流水量大,不结冰,水运发达民居 屋顶坡度小,墙体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薄 北方冬季寒冷,降水少,注重防寒保暖;南方夏季炎热,降水多,注重通风散热,屋顶陡,利于排水方法 区域图的判读宏观区域地图的判读判读步骤 具体内容判断区域位置 读图名及图中的相关信息,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如上图中,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明确图例类型及分布 抓住图例信息,看其在图中的分布,归纳分布特点。据上图可判断印度尼西亚主要城市、镍矿的分布判断区域自然环境特点 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判断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并结合图中地物分布,总结区域的地形、水文、生物等自然特征分析区域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联系材料及问题要求,找出区域内的各环境要素,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微观区域地图的判读判读步骤 具体内容确定区域范围与位置 如上图所示,微观区域图中区域范围相对较小,对其进行位置分析时应特别关注相对位置的确定明确图例类型与分布 明确不同图例的含义及其在图中的分布关注重要地物的分布 尤其注意图中线性地物(河流、道路等)的延伸走向,点状地物的分布位置、密度等,以及点线地物的组合状况或位置关系等分析区域的 ①抓住自然要素的分布状况:主要依据区域的河湖、山脉、地形、植被等的分布状况,推知自然环境特征。②抓住人文要素的分布状况:主要依据区域的道路、农田、城镇等的分布状况,推知人文环境特征分析区域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要注意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如上图中县界的分布受分水岭位置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