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教案科目: 地理 授课时间:第 八周 星期 一单元(章节)课题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本节课题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学科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认识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综合思维: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认识地球各种气候的分布 、特点、 成因。 区域认知:能够形成从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关系视角认识各种气候的分 布。 地理实践力:观看主要气候图片,使学生对气候差异充满好奇。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提炼的课题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媒体应用分析表知识点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 图片、视频 讲解 自制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情景引入: 相传15世纪末期,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移民不断涌向那里,圈地造屋,掠夺财富。他们发现当地马儿缺乏,于是从欧洲装载马匹经大西洋运往西印度群岛。但当浩浩荡荡的船队进入30°附近的洋面时,麻烦来了:天气炎热,空气干燥,接连几个星期海面上平静无风,使船队无法航行;淡水和粮食用尽了,只得宰食马匹;大批饿死的、渴死的或者奄奄一息的马匹,被投入海中。海面上漂浮着众多的马尸,于是此处就有了马纬度之说,警示后人不要再经过这里。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030N60N90N)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赤道低压带中纬西风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北信风带)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复述三圈环流过程。)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呼应前引入故事)马纬度)二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读图提问):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低气压带23026/23026/66034/66034/0023026/23026/66034/66034/00高气压带冬至日秋分日春分日夏至日太阳位置) (据图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课堂检 测内容 PPT课后作业布置 课时与检查 P107-108 地理图册11预习内容布置 北半球冬、夏主要的气压中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