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 班级 教学日期课题名称 7.1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课型 新授课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引用实例,说明中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教材分析 本框题选自于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在前面的两节课内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经济全球化方面的基础知识。本框题是原有基础的进一步学习。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阐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以及适应新形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要求。第二目是“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阐述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与要求。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必修2《经济与社会》的内容后,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知道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初步了解了对外贸易。但是,学生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开放新格局不是很了解。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深刻把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的对外开放力度将会越来越大。增强对中国发展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认同和理解。科学精神 树立科学精神,正确对待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公共参与 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掌握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学重点 如何适应新形势,推动对外开放发展教学难点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教学策略 知识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本板书设计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一、梳理框架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预习新课 学生自主思维,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认知。二、逐个击破 三、背诵识记 四、习题练习 通过课本研究与分享,谈谈对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认识 通过课本探究与分享,理解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相关知识 设置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一、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1、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1)起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2)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①全方位: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文化领域等都坚持对外开放。 ②宽领域: 就是立足国情,不仅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开放,而且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广泛领域。 ③多层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 2、新时代,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适应新形势,我们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⑵适应新形势,我们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⑶适应新形势,我们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相关链接:负面清单管理 含义:负面清单管理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 实质:它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行业。 意义: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这有助于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二、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1)必要性: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要求: 我们尤其要矢志不移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知识拓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1)国家角度: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②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加大财政、税收、信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③完善我国分配制度,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主动性。 (2)企业角度: ①加大科技研发投入;②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③提高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的素质; 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注意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3)劳动者角度: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2)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辨识判断 1.在新的起点,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主导者。( ) 提示 ×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但不会做主导者。 2.为了缓解贸易摩擦,我国可以对进口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 ) 提示 × 对进口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可能会加剧贸易摩擦,增加政府负担,这也不符合世贸组织的相关原则,不利于国际竞争与合作。 3.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能够有效规避国际经济风险。( ) 提示 × 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但经济全球化也带来风险的全球化,因此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并不能规避国际经济风险。 4.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 ) 提示 √ (2022·福建莆田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有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市场规模巨大,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国连续举办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际盛会,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积极与各国深化务实合作、开拓互利共赢新局面。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①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开放融通是历史潮流。②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③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限时练习,核对答案 2.订正错题后分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派代表讲解错题 3.整理错题集,形成错题题库。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理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相关知识。 通过具体的事例,掌握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相关知识 通过习题练习,掌握重点、难点,理清易错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