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教案(3课时,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 教案(3课时,表格式)

资源简介

Xxx职业技术学校教案
第 1 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第三框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毛泽东思想创立、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历史分析的能力,能够证的看待、正确的评价中国探索道路上的成就和曲折,坚定走社会主道路的决心,在比较、辨别、判断中培育科学精神。 三.核心素养目标:明确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教学重难点 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丰富、发展的过程,以及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毛泽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第一、二框题的学习中,了解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历程,理解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增进对伟大 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了解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感悟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认同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学生已 经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知道马克思主 义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本框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主要困惑在 于:毛泽东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框“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围绕着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形成和发展展开,讲述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学策略 本节课程使用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导入分析法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主要内容 课 前
1.教师备课制作PPT,查找相关案例、视频、图片及资料; 2.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对主要内容有大致了解。
课 中
问题导入 观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或阅读习近平总 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 讲话,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提前学习毛泽东诗词,并记录诗词创作的时间及背景。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学习毛泽东思想 二、新课讲授 【情境 1】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 国,不仅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落后分散的小 农经济、小生产及其社会影响根深蒂固,而且遭 受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压迫,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成为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难题。 【探究 1】 学生活动探究讨论: 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与教材第 8 页“阅读与思考”栏目,举例说明为什么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教师分析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 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 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 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 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 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情境 2、3】 1.阅读毛泽东诗词。 2.观看文献片《毛泽东》。 【探究 2】 你还了解毛泽东的哪些诗词?请结合所学知 识,谈谈你心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 教师总结:毛泽东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探究 3】 那么,毛泽东思想是怎样初步形成的呢? 教师总结: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 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 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1945 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情境 4】 材料: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代 表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2、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 件与代表著作:《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 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 9 页“相关链接”栏目中提到的 毛泽东的著作选段,了解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指导作用。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有何重大意义? 教师活动:毛泽东提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 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 范,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 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945 年 4 月召开党的七大,正式提出把毛泽 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毛泽东思想 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一 个标志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它为党领导人民 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 基础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 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 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呢? 【情境 5】 1、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 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 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 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3、教材第 10 页“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为什么“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 得”? 教师总结: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举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政策和策略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 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通过引用《中共 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 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 验的决议》对毛泽东 思想历史地位的评 价,引导学生认识到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 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地位。 三、课堂小结 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它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和 国家必须长期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四、随堂检测 五、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4 / 4Xxx职业技术学校教案
第 1 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第一二框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历史分析的能力,能够证的看待、正确的评价中国探索道路上的成就和曲折,坚定走社会主道路的决心,在比较、辨别、判断中培育科学精神。 三.核心素养目标:明确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教学重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2.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教学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过程 2.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我国近代历史、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及俄 国十月革命已经有初步了解,知道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人民处境悲惨,但对近代中 国历史任务的认识不清晰,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原因还缺乏清晰的认 知;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困惑可能在于:为什么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方 案没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挽救中国命运的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最薄弱的无产阶级?一 个当时看似“弱小”的党为什么能在动荡的时代中有“大作为”?学习本框,有助 于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新 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拥护党的领导。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包含三框。即“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一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围绕近代中国受压迫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开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建设。讲述了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党和人民的顽强奋斗,最终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第二框“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成果及巨大成就,讲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为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教学策略 本节课程使用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导入分析法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主要内容 课前
预习课本内容,完成学生用书知识梳理。
课中
问题导入 回顾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 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 民幸福的光辉历程。思考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情境 1】 1.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 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 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 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卡尔·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情境 2】 教材第 2 页“阅读与思考”和历史漫画《时局图》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中国在近代被世界快速 发展的浪潮甩在了后面。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 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42 年,英国迫 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要求割让香港岛、赔偿 2100 万银元,开 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还 攫取了片面协定关税的特权,使中国不能根据国家需要 自己调整税率,只能作为西方殖民者倾销商品和掠夺原 料的海外市场。此后,西方列强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探究回答:1、这样一个帝国为什么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2、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历史和现实国情决定了历史发展。文艺复兴等促进 了西方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生产力。而中国封建生 产关系封闭落后,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的政 策。两条线,一个开放,一个保守。西方有新思想、新 制度、新工具,这三个构成它的活力。而明朝丧失活力 的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和工具的落后、制度的保守。这就是新与旧,时代浪潮中的对冲与博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社 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 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 主要矛盾的转化,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 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中国经济社会的落后 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所面临 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任务中,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 提,只有先完成前一个任务,然后才能解决后一个问题。 【情境 3】 1.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 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 不息的顽强意志。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 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 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1840 年到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探索,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小组讨论:1840 年 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哪些 探索?提出了哪些主张?结果如何? 3.为什么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学生进行整合分析各组派人进行讲解 教师总结: 1.太平天国运动,幻想建立封建帝制,由广大人民 利益的代表者向封建统治者方向转化,导致运动失败; 农民阶级有其局限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洋务运 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 度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革,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也 是封建传统思想的捍卫者,最终失败。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 帝和极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失败了。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纲领,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 和政体,另外还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敢依 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没有动员他们,所以根基 薄弱,最终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内部条件不具备、外部环境不允许。近代中国的 国情决定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 道路行不通。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 个结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 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迫切需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情境 4】 十月革命爆发后第三天,上海《民国日报》就以 《突如其来的俄国大政变》对其加以介绍。之后,《时 报》《申报》《晨钟报》《太平洋》《劳动》《东方杂 志》等纷纷对十月革命过程、劳工政权、反地主反资本 主义基本方针及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等进行报道。 ——资料来源“中共一大纪念馆” 学生回答 : 为什么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反响? 教师总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为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情境 5】 1.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2.五四运动的爆发。 3.《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节选) 学生探究活动: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运而生的? 教师总结: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 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 的基本的根据。 1921 年,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中国工人 运动的发展是党产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 国的广泛传播是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二者通过五四运动 结合起来,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党的产生必须具备阶级基础与思想基础这样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情境 6】 1.文本: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记 2.教材第 4 页“阅读与思考”材料 学生活动 结合学习资料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师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 向和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 向胜利的道路,并把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 不可战胜的力量。 拥有革命主心骨:中国共产党。 坚持正确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群众路线: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坚持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情境 7】 视频:《开国大典》 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 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 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 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 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 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 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 利。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 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 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情境1】 1.教材第 6 页“阅读与思考”。 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巨大挑战,以“银元之战” 和“米棉之战”为例。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各级政府的逐渐建立,人民政府立即开始了控制市场、稳定物价的斗争。首先就是打击不法资本家的金融投机,展开"银元之战"。1949年6月10日,上海出动部队和公安人员包围、查封了金银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逮捕投机首恶分子250名。在人民政府强有力的打击下,第二天银元便从2000元猛跌至1200元,大米价格也跌了一成。第三天,米价再跌一成,食用油价格跌一成半。"银元之战"成了人民政府与上海旧经济势力交锋中取胜的第一个回合,初步稳定了人民币的地位,为控制市场创造了必要前提。 "银元之战"后,人民币的地位得到巩固,但上海以至全国的物价并没有停止上扬的势头。在"银元之战"中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不甘心失败,很快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 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机会,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在这种情况下,中财委主任陈云决定以上海为主战场,打一场平抑物价的"歼灭战"。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从全国各地紧急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准备以经济实力压垮投机商,并采取政治手段收税和收公债等。在市场物价在投机商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征收税款。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上迅速下跌,"米棉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学生活动: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你还了解哪些党和国家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系列举措?这些举措为后续的什么工作打下了有力基础?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 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 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 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情境 2】 1.材料:1952 年 9 月 24 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 会议上初步提出“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去”的指导思想和大致设想。经过慎重考虑和反复酝 酿,1953 年 6 月 15 日,毛泽东在会议的讲话中,首次 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学生活动: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 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 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6 年,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 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情境3】 1.阅读文本:教材第 7 页“阅读与思考”。 2.毛泽东关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相关论述。 3.党的八大召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新中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党的八大召开提出我过主要矛盾是什么? 教师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中国 来说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 循。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 联经验教训为鉴戒,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符合中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 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 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 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三、小结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 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 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 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 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一)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四、随堂检测 五、布置作业
教学 反思
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