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推动高质量发展 教案 (2课时,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推动高质量发展 教案 (2课时,表格式)

资源简介

Xxx职业技术学校教案
第 五 课:推动高质量发展(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能力目标:理解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掌握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和总要求。 素质目标:认同我国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向大国工匠学习,勇于创新。
教学重点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新发展理念的内容、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学情分析 经过第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了解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本框学习 我国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奠定理论基础。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基本认识,但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相关内容不熟悉、不了解。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高,乐于接受信息化等新型教学手段,乐于接受新观点、新事物,学习本框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发展方向、发展的路径选择,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新发展理念指导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 课 前
1.教师备课制作PPT,查找相关案例、视频、图片及资料; 2.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对主要内容有大致了解。
课 中
一、导入新课 欣赏党的二十大片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九大报告与二十大报告对比。 教师总结引入新课:通过欣赏党的二十大内容,了解我国在十九大后我国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念,经济社会发展站上新的起点,不断实现新的跃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新课讲授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情境 1】 结合教材第 44 页“阅读与思考”及课前阅读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 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反映新发展阶段背后的理论依 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的相关论述,学生分小组围绕“判断发展阶段的意义是什么”“新发展阶段指的是什么阶段”进行研讨。 判断发展阶段的意义是什么?新发展阶段指的是什么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 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 重要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情境 2】 开展“为祖国点赞”活动,采用接龙形式,学生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我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经济建设 方面取得的成就。 引导学生思考:新发展阶段的内涵是什么? 教师总结:新发展阶段,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不懈奋斗,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解决困扰中华民族 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 定了坚实基础。 理解新发展阶段的意义是: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情境3、4】 资料一:央视新闻“一张图带你认识国产大飞机 C919”。 资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技术水平不够发达、发展方式不尽合理,一个时期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2013 年 4 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想一想,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 结合案例思考: 1.我国为什么要制造自己的国产大飞机?在这一过程中贯彻了什么样的发展念? 2.结合材料,想一想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发展理念、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引入课本第 45 页“阅读与思考”材料中提到的主要是协调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了解到一些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或矛盾。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建构: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 统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情境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个别国家掀起逆全球化之风,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我国有 14 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 1 万美元,具有巨大增长空间。 思考问题:为什么要从“两头在外”转向“把发展 立足点放在国内”? 问题回答:一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我国的发展模式和对外 开放的格局必须调整,二是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转型提供了支撑。三是 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解外部冲 击的重要因素,四是这是适应发展新阶段要求的必然选 择。我们必须立足自身,畅通国内大循环,支撑并带动 外循环。 【情境6】 结合第 48 页的“阅读与思考”,想一想:我国为 什么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 局?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乏 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起来,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情境7】 有同学说,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关起门来做好国内大循环即可。对此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 内国际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 【情境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很快,但有段时间,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境外购物上, 购买的商品已从珠宝首饰、名包名表、名牌服饰、化妆品等奢侈品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 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总结:材料中的需求外溢现象是因为我国一些行业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改革开放后,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教育水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我国的一些产业在世界商品生产的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的位置,面临竞争激烈、利润微薄,有些行业甚至出现产能过剩、商品积压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主要的问题来自供给端,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供给侧改革。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减少低端产品供给,更好匹配供给和需求。 【情境9】 想一想: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阅读教材第 50 页“相关链接”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怎样的?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的目标和手段分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要求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情境10】 阅读第 51 页“阅读与思考”。 思考:为什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是什么? 教师总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 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 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 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情境11】 带领学生阅读第 52 页“阅读与思考”的内容,播放 2022 年 10 月 10 日《新闻联播》节目“伟大复兴壮丽航程: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加快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全球新一轮 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辟发展新空间。 【情境12】 教师播放我国盾构机制造相关视频或文字材料, 为学生呈现盾构机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取得的重大成就,呈现议题:为什么我国要制造自己 的盾构机?我国的盾构机为什么能走向世界? 教师总结引入:盾构机的生产技术被国外长期垄断,不利于我国 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核心技术一定要自己研制出 来,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 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 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决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3.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小结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将深刻改变和重塑我国发展格局,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篇章。 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 2.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随堂检测 五、布置作业
课 后
与学生交流课堂学习效果,对有疑惑的知识点加以补充讲解; 网络查找相关知识资料拓展学习; 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并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