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虚拟世界的爱与愁 教学设计 苏科版七年级上心理健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课-虚拟世界的爱与愁 教学设计 苏科版七年级上心理健康

资源简介

第六课 虚拟世界的“爱”与“愁”
教学目标和设计依据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到网络世界给生活带来多方而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2.了解抵御网络诱惑的具体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上网自我监控,合理使用网络。
4.在面对网络世界时保持理智、避免沉迷于网络。
(二)设计依据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让学生“逐步适应生
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要谈到今天对社会变化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网络。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在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影响中学生的成长。网络的发展虽然为中学生的交流、学习、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但是当一些中学生通宵达旦的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中时,互联网无形中对其学业、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互联网无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教会学生认识网络的影响,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
本课属于“社会适应”模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抵御网络诱惑的具体方法。
(二)教学难点
1.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自我监控,合理使用网络
2.在面对网络世界时保持理智,避免沉迷于网络。
教学建议
触动我心
初二的陈晨被突如其来的疾病击倒了,他急需手术输血。可让人皖心的是……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对于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问题
网络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你是如何看待网络的
◎教学步骤
1.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你平时使用网络吗 都用网络做些什么 ”了解学生实际使用网络的情况。也可以询问:“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是怎样使用网络的 ”扩大调查的范围。
2.请学生根据生活中使用网络的实际感受,说一说网络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然后请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案例,也可以说一说自己从媒体上了解到的关于使用网络的事例,分析网络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3.教师总结:“网络给我们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都是冲击性的,工作、交往、学习、休闲、购物等都产生了全新的模式。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网络世界非常复杂,又有很强的掩饰性和伪装性,辨析能力、自控能力不强的初中生往往会成为网络世界的沉迷者和受害者,这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
◎问题回应
网络带给我们全新的交往方式,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共享,提高了生活
的便利度和质量。但是网络带给我们的资讯有真有假,不同的人上网的目的也大相径庭,所以网络的欺骗性很强。
如果上网者缺乏自控,过度依赖网络,还可能出现成瘾行为,这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既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从中获取有益的资源,又要保持理智,不能被网络所控制。
心灵课堂
体验活动一:网络利弊辩论赛
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正、反观点中自由选择一个,在小组内展开辩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对本组正、反方观点进行总结陈词,在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上网的利与弊,能够良好地运用网络资源,努力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教学步骤
1.一般来说,班级辩论赛的正式流程如下:立论阶段:由正反双方的一辩选于来完成,要求立论的框架明确,辩手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能够准确地阐述己方的立场。这一阶段先是正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然后是反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驳立论阶段:这个阶段的发言由双方的二辩和三辩来进行,旨在针对对方立论环节的发言进行回驳和补充己方立论的观点,也可以扩展本方的立论方向和巩固己方的立场。这一环节流程是正方二辩发言,3分钟;反方二辩发言,3分钟;正方三辩发言,3分钟;反方三辩发言,3分钟。
自由辩论阶段:正反双方的八位辩手都要参加,辩论双方交替发言。双方都拥有4分钟的累计发言时间,在一方时间用完后,另外一方可以继续发言,直至本方的时间用完。在这个环节中,队员要团结合作和高度配合。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开始。
总结陈词阶段:针对对方的观点,从己方的立场出发,总结己方的观点,最后阐述立场。先由反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最后正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2.在课堂上,辩论环卫可以个用那么正规。简单分出正反双方,交替发言即可。教师要把控双万发言的时间和内容,让焦点紧扣辩题,问的间安归纳双方的论点并进行记录。也可以分为儿个小组,组贝在组内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并自由发司,最后,小组代表在全班总结正反双方的观点。
3.教师总结:“经过大家的辩论,我们看到中学生上网有利有弊。“利”包括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增加了学习的途径,拓展了交往的方式,为生活提供了便利等。“弊”在于耗时间和精力,令人产生依赖心理,有一定成瘾性;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具有危险性和欺骗性,黄赌毒等负面信息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我们既要善于使用网络,又要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学会保护自己。”
◎问题回应
测试结果不必分三六九等,教师也不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适应情况。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大概的评估,教师也可以深人提问“是什么让你觉得自己的适应情况很好\一般\糟糕”,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自我认知。
体验活动二:抵挡诱惑有妙招
周六下午,爸爸出差,妈妈加班,孟俊一人在家里。刚写了一会儿作业,他就不想写了,于是打开电脑,玩起了网络游戏......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自我监控、健康上网的具体策略。
◎教学步骤
1.学生阅读教材材料,说说孟俊为什么没有抵挡住网络的诱惑。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样做的
3.学生分为4~6人小组,表演一个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短剧,要求表现出网络对中学生的诱惑,以及中学生如何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
4.学生完成“上网自我问答”,并结合“上网自我问答”总结自我监控的内容和方法,在班级交流。
5.教师结合“心路指南”总结:“从同学们的表演和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要明确上网目的,控制上网时间,合理选择上网内容,及时自我提醒,才能做到健康上网。”
◎问题回应
一般学生的上网目的包括寻找资讯、沟通联络、休闲娱乐等几方面。教师要肯定,在这些方面,网络都能给我们带来便利,学生有这些方面的需求也是非常正常的。
很多事情不一定非要上网才能完成,比如查找资料可以去图书馆,沟通联系也可以打电话,运动、同伴间的交往更是网络不能给予的。教师一方面要承认网络带来了很多新颖快捷的体验,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网络如何发达,都不能替代现实。不是所有事情都要通过网络才能完成。
这个部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上网的实际状况预估。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所需时间和实际上网时间,让学生看到使用网络时间失控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上网的目的设计具体的方法,比如给自己安排上网时限,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任务,时间一到就自动关机;请家长监督;删除无关软件等。这一部分也可以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
心路指南
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也越来越贴近中学生生活。
★设计意图
让学生调控心态,学会合理使用网络。
让学生关注现实体验,关注现实生活的美好。
◎操作建议
1.具体策略可以与“体验活动二”结合起来讲述,此处可以把重点放在调整上网心态方面,比如不要过分猎奇、不要过多把时间和精力消耗于网络、多参加运动和各项活动、多与现实中的人互动、体验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成功与快乐等。
2.教师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寻找网络不可替代的现实生活中的乐趣,借此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
3.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贴上“网瘾”的标签。“网瘾”有具体的判断标准,但如果发现自己只对网络世界感兴趣,不上网就非常难受,应及时向师长、心理老师乃至医生求助。
心动行动
上网可能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网上可能引发的心理问题,关注自己的上网心理状况。
◎操作建议
1.教材所描述的网络心理问题属于心理疾病,可以只作为拓展阅读之用,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对号入座。
2.教师可以和学生讨论归纳出学生身边较为常见的网络依赖的现象,比如“24小时不上网就觉得魂不守舍,非常难受”“一有空就想刷一下微信或QQ看看有没有新消息”等。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在同龄人中进行调查,并汇报交流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