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一课 正确看待比较教学目标和设计依据(一)教学目标1.认识到比较无处不在,正确的比较对个人成长有促进作用。2了解和掌提正确比较的内容和方法,学会在与自己比较中,进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3.学会正确面对比较和被比较,在比较中获得成长。(二)设计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初中生要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有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调查显示,父母的语言中中学生最讨厌的是“你看别人家的XX怎么那么出色”。用自己的劣势与他人的优势进行比较,会给学生带来挫败感。初中生进人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觉醒对自己的评价来自于多方面,此时与他人比较成为他们认识自我的途径之一。因此,合理的比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继而发展自我。本课属于“人际交往”模块。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学会与自己比较,进一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二)教学难点在与他人及自己的比较中体验快乐,不断成长。教学建议触动我心刘正阳和孟子豪从小在一个小A下大,父母是同事,再加上网人十纪相仿,兴趣爱好相投……★设计意图1.用身边常见的案例唤起学生的共鸣,继而引出本课主题。2.由故事中的人物引到学生自身,帮助学生厘清生活中常见的比较内容。★问题你如何看待刘正阳和孟子豪之间的比较 你和别人在哪些方面进行过比较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材料,形式可以多样。教师可以请学生阅读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事先排演故事中的内容,连可以事先录制好视频,在课堂上作为导入播放。2.教师提问:“你如何看待刘正阳和孟子豪之间的比较 你和别人在哪些方面进行过比较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3.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会与他人进行比较,有些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有些比较可以帮助我们进步,当然,也有些比较会对我们有一些不好的影响。”◎问题回应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可能回答比较了身高、成绩、书包、游戏等。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经过比较,两人的关系更近了,从而让学生理解正确的比较可以对我们有很多帮助。心灵课堂体验活动一:和别人比什么智宇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某所重点中学的。他是班里的“学霸”,同学们都羡慕他学习好,可智宇并不快乐……★设计意图此处的体验活动是对“触动我心”内容的细化,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具体列出比较内容,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比较中更加应该注重的是内在品质。★问题智宇在和同学比什么 对于他比较的内容,你怎么看 你一般和同学比什么呢 请在方框里打“ ”,如选“其他”请补充。◎教学步骤1.教师可以先请同学们阅读案例,倪一说自已读完故事的感受。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你身边遇到过智宇这样的同学吗 你自己曾经有过与智宇类似的想法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2.教师按照书本问题顺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小组内同学在完成自己的问题后,和小组内其他成员讨论。教师此时可以提问:“有没有哪些内容是和其他同学一样的 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当自己有这样的比较时,心里是什么感受 又有哪些内容是不一样的,同学们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为什么你会和别人比较这些方面 ”3.教师结合“心路指南”的内容进行总结:“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与他人相比较,有些时候这些比较我们会表达出来,有些时候我们会放在心里。”◎问题回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将重点放在学生怎么看待智宇比较的内容。例如,学生可能回答智宇是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相比,忽略了自己的优势;也可能回答智宇比较的是外在条件,没有比较内在品质。请学生细化自己的比较内容。体验活动二:关键是和自己比较思瑶和雅琪是好朋友,学习上也是你追我赶的竞争对手。这次期中考试她俩都进步了,但是雅琪考得比思瑶好。试卷发下来之后……★设计意图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与自己的比较的益处★问题你认为哪种想法比较合理 为什么 ◎教学步骤教师可以请当生站在故事中两位同学的角度思考,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与感受。教师此时可以提问,“你认为哪种想法比较合理 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白己.比较的内容。然后继续提问:“与两年前的自己相比,你在哪些方面有进步 ”教师结合“心路指南”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自己比较就会发现,自己每一天都在进步,都在发展。”◎问题回应学生可能会回答第二个想法比较合理,因为和自己的过去相比,今天的自己有了进步,这样的比较可以帮助自己更快地进步。也不排除学生会认为第一个回答更贴近实际,因为很多学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会对自己产生失望情绪。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想法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现在的情绪更有帮助。心路指南比较,自古至今都是常见的,“既生瑜,何生亮”是周瑜临终前发出的最后一声喟叹,更是不当比较后果的真实体现★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学会正确面对比较。◎操作建议避免太多说教,可以让学生在书本建议的基础上,再讨论一些细则,如具体如何实施,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实施。也可以设置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将建议具体实践一下。心动行动反思你自己曾经的盲目攀比行为,正不合理的比较。★设计意图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实践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操作建议1.可以组成两人互助小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互相提醒填表。当出现盲目攀比的行为时,填写表格并讨论如何纠正不合理的比较。2.教师引导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活动,填写表格时避免流于形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