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4 课第二框教案课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1 课时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 基础模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出版社)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能识别多种分配方式的表现形式和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了解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原则和举措。 认同我国的分配制度,感悟我国分配制度的优越性,认同勤劳致富、创新致富 的道理,弘扬劳动精神,确立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致富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感悟我国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理解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原因和举 措;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致富的观念。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知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可能在于对我国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致富的观念理解不够透彻。学习本框,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理解这一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弘扬劳动精神。教学方法 教法:议题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调查法教学准备 文本资源:榜样故事《在土地里播种希望的人》 视频资源:新华社政论片《中国式现代化》第二集《共同富裕》 生本资源:收入途径调研流程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课前预学 【回归生活调研先行】 【发布任务,热身导学】 组织学生课前调研心仪的工作岗位的收入途径和类型。 通过组织学生预先调研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岗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节课 的学习做好铺垫。课中研学 议题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我国 的分配制度 【情境创设导入新知】 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情境导入】 学生分享心仪的工作岗位的收入调研结果。 【任务呈现】 展示调研结果,说明收入的不同来源和途径。 【总结构建】 结合学生分享的调研成果,引导学生对收入的途径进行分类,归纳理解:现阶段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合作探究】 第 38 页“阅读与思考”,带领学生分析此案例中家庭成员的收入途径。 【分析论证】 学生运用所学及预习知识,说明材料中人物获取收入途径的类型,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总结建构】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的基本内容 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 学生通过课前收入调研,初步了解收入来源的多样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阅读与思考”的分析,引入本课教学,总结建构,讲解知识点。(3)多种分配方式的表现形式 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参与分配。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还包括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拓展提升】 结合第 38 页“相关链接”,进一步讲解劳动性 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内涵。议题 2:我国的分配制度有何优越性?2. 调动 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共同富裕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国的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情境创设】 第 39 页“阅读与思考”,引领学生思考共同富裕的相关内容。 【任务呈现】 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共同富裕的特征、实现方式和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分享自己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 【分享与描述】 学生分享观点,说明理由。 【总结建构】 教师整合学生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认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吃“大锅饭”,实现共同富裕要通过双手来实现,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情境创设】 查阅近五年国民人均收入情况,说明各类收入的发展变化。 【分析论证】 学生运用分配制度相关知识,分析数据,用实例解释和论证近五年国民人均收入发展变化的原因。 【总结建构】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按劳分配能够防止两极分化,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激发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学生在分析各个观点的过程中理解共同富裕的特征、实现方式和制度保障,初步感知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通过认识和分析收入变化,用实例论证我国国民人均收入情况不断提高的原 因,直观感受我国分配制度实现的成就,认同我国分配制度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及其优越性。议题 3: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2)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情境导入】 观看新华社政论片《中国式现代化》第二集《共同富裕》。 【任务呈现】 从分配制度的角度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 地促进共同富裕? 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3)改 善收入和财 【总结建构】 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富分配格局 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方面,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方面,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第三次分配方面,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合作探究】 通过实例论证国学生查阅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相关制度保障,论 家制度和政策保障是证政府是如何“在初次分配方面,坚持多劳多得,着 如何改善收入和财富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 分配格局的,增强认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 同感。【拓展理解】启发式讲授,结合第 40 页“相关链接”,引导 学生进一步了解再分配中的转移支付及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情境创设】阅读榜样故事:《在土地里播种希望的人》(4)鼓励勤劳致 富、创新致 【任务呈现】 引导学生思考:杨梅是如何通过劳动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 【总结建构】 学生在讨论中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 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记录归纳学生回答的 学生在榜样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劳动 观,弘扬劳动精神,认同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道理。富 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习榜样,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总结归纳 【情境创设】 “我现在每个月收入 1 万元,给父母 5000 元,剩下的留着发展事业。”说起现在的生活,美容美发店老板小张一脸骄傲。他家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从中职学校毕业后,通过在校期间所学的技能。开了一家自己的美容美发店,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了十几个人就业。“没有职业技术学院,就没有我的今天!”前不久,广东小伙小吴决定每年捐款 10 万元给母校,设立奖学金。当初,家庭负担沉重的他在学校和当地政府联合举办的“粤菜师傅”对口扶贫培训班上掌握了一技之长。如今,小吴走上创业之路,还打算到珠海再开一家分店。 【分析论证】 运用现阶段我国分配制度的相关知识,说明 1 万 元和 10 万元分别属于哪种形式的分配,并论证我国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分配制度的优越性,树立职业平等观和正确的劳动观。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目标。学以致用】【归纳总结】 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引导,强化知识点。 【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初定自身职业生涯的方向,说明如何实现职业目标。 【描述与分享】 学生结合本框所学知识,分享自身职业目标,并明确用劳动致富的实现途径。 【总结提升】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和引导,提升学生运用知 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践学 【启思导行素养提升】 【布置作业 分层检测】 基础作业:学生完成知识检测。 拓展作业:初步拟定职业目标及具体举措,说说如何助力促进共同富裕。 巩固基础知识及深化理论学习,做到知行合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