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孩子有拖延症咋办?聪明的家长用这三种方法写作业总是拖延、上课小动作不断、注意力老是不集中…孩子做事磨蹭的习惯,通常让许多家长抓狂。但凡家里有个“拖延症”的孩子,父母都有深切体会:你越急孩子越慢,任凭你河东狮吼,孩子依然故我。也经常收到许多家长的抱怨:孩子的拖延症简直让人太崩溃了!其实,每一次拖延都是有原因的。了解原因,就是了解孩子的需求,也能更有效地防止拖延。01孩子为何会做事拖拉呢?缺乏时间观念孩子做事磨蹭,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因为时间概念模糊,他们觉得一件事如果不是非得做得快才有更好的结果,那么慢慢来也没什么问题。对某些事不感兴趣做喜欢的事非常积极,不喜欢的事能怎么拖延就怎么拖延,慢吞吞的,这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当孩子对一些事不感兴趣,而家长又坚持要让他们去做时,孩子就只有“磨时间”,敷衍了事了。天生慢性子有些小孩不管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行动轨迹,只全心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缺乏自信,怕做错事著有《拖延心理学》的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认为,“拖延的毛病,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由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综合症”。有时候孩子做事慢,不是不想做,而是没自信怕挨批,所以做事时总是畏畏缩缩、瞻前顾后,自然也就快不到哪里去。如果大人这时不停催促孩子,孩子就会越发慌乱,做事越来越慢。父母不良示范,过度溺爱有些家长自己做事时不紧不慢,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把事干完,这种“慢吞吞”的性格和做事方式当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养成做事磨蹭、没有时间观念的习惯。同时,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本可以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都被家长代劳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学习、玩乐都有人“侍候”,甚至很多应由孩子自己做的选择和决定都被家长代劳了。长此以往,日久天长,孩子就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和习惯,对自己的事缺乏参与感,且缺乏动手能力,很少能在合理的时间做完该做的事情,总是拖延,等着家长解围。02当你发现孩子有"拖延症"的迹象了怎么办?别急,送上几个小妙招1.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运用四象限法则,又叫做“十字法则”,用“十”字分成四个象限,把事情分别分为重要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不重要紧急的,不重要不紧急的四个维度。可以很清晰地理清事情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做事的效率。2.给孩子设定做事的时间期限贪玩是很多孩子的特点,家长不可能不让孩子玩,所以一部分要照顾孩子的心情,一方面也要给孩子一定的压力。布置的事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比如完成了就夸奖孩子,给孩子适当的奖励,切忌物质奖励。没完成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比如取消答应的去旅行的机会。设置时间的范围不难,孩子能不能做到,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家长一定要“严格”督促孩子切莫拖延。3.要让孩子承担自己不守时的后果现在有不少孩子被家人溺爱,造成了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做好了有夸奖,没做好也无所谓,有人帮他说话。这就让孩子养成了没责任心的习惯,反正孩子觉得自己不会吃亏。很多时候,因为有家长的庇护,所以孩子也就很任性。其实应该让孩子去承担自己造成的后果,让他有羞耻心,有荣辱感,才会自己主动的遵守时间,遵守原则。很多家长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就是不舍得孩子,结果然而造成孩子不听话,甚至难以管教,家长要注意遵守原则,注意设置界限,让孩子有规矩,懂规矩。拖延症对于孩子的影响更为严重。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习惯的养成都会受到拖延症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孩子的成长和健康。当发现孩子患了拖延症,家长一定要重视,当拖延成为孩子的个人习惯,再纠正会变得十分困难。孩子学习成绩差、没有学习积极性、没有责任感,都是拖延症在作祟。家长要从日常小事中做起,慢慢纠正孩子磨磨蹭蹭的不良习惯,别再让拖延耽误了孩子学习和成长。家长和孩子要通过磨合,达成一种“共存”的和谐状态。家长要努力找到属于孩子个人的“独特节奏”,在“让孩子慢慢长大”和“凡事都拖拖拉拉”之间找到平衡点。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