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结构与稳定性》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能通过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2、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3、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4、能应用结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结构稳定性的现象。5、能应用结构稳定性的知识进行相关结构的设计。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解释相关现象三、教学难点应用结构稳定性的知识进行相关结构的改进和设计四、学策略和手段一方面采用直观学生参与的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历实验情境,在情景中理解各种因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项目化教学,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实践任务,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生成应用知识的设计。五、教学准备PPT,矿泉水瓶,钩码,木板,纸杯子,彩色笔,细木杆,铰连接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立体架,木头人,小木棍、细线等。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复习上节课学习过的结构的定义:结构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外力的架构形态。播放视频《不同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表现》。(自行车在悬挂三种不同形状的重物组成新的结构后,走上钢丝,前两个平稳走过,最后一个由于重心太高,失去平衡状态)教师:如何描述结构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表现?学生:稳定性(通过复习结构的力学定义,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认识结构的作用,进而思维过渡到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稳定性。播放视频三种结构表现不一样,差异在于有没有维持平衡状态,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到结构的稳定性)(二)明确结构稳定性的概念教师: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外力)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列举生活中有关案例:在风力作用下,垃圾桶失去了原有平衡状态;在重力作用下,自行车失去平衡状态。(通过这些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从外力作用角度理解结构稳定性)教师:为了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作法。例如,相机的三角架、走钢丝的人手持一根平衡杆。(通过上述案例,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去提高结构的稳定性,思维自然过渡到了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的探究)(三)探究一:重心位置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活动一:请两名同学上台,一名同学分别站立和蹲下,并保持形状不变,另一名同学对其施加相同外力,体验稳定性有何不同?(活动一的设计,让学生切身参与进来,通过活动经历提出猜想,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很好地控制了无关变量的影响)学生:重心高低变化了,结构稳定性与重心高低有关探究一:探究结构的重心高低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两个相同质量的钩码,两根细线,一把刻度尺试验方法:模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实验结果:在相同外力作用下,重心高的瓶子先失去了平衡状态试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结构重心越低,结构稳定性越好(试验中采用模拟试验法,并控制了变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落地灯和遮阳伞如何实现结构的稳定性的?学生:重物在下方,降低了重心。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这个原理?学生:汽车的底盘要低、(通过对生活中现象的解释,引导学生以技术角度去观察生活)(四)探究二:支撑面大小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活动二:一名同学分别双脚站立和单脚站立,并保持形状不变,另一名同学对其施加相同外力,体验稳定性有何不同?学生:两次接触面积变化了,稳定性还受到接触面积的影响(学生参与实验,提高了课堂效率,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究二:试验器材:一个木板,八个一次性纸杯子,双面胶,彩色笔试验方法:模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试验过程:1、将八个纸杯子用双面胶成对连接成四个2、确定4个相距很近的接触位置,放上木板施加外力,测试稳定性3、确定4个相距较远的接触位置,施加外力,测试稳定性4、完成下表接触面积 支撑面积 稳定性4个较近位置4个较远位置5、在板上画出接触面积和支撑面积,得到结论6、试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结构的支撑面越大,结构稳定性越好(学生容易片面的认为接触面积影响了结构的稳定性,此实验中,两次实验接触面积没有变化,稳定性却发生了变化,引发冲突,学生进一步思考到,接触面积撑起的面积发生了变化,从而建立起支撑面的概念,并且通过彩色笔画出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支撑面与接触面的含义)教师: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个原理呢?学生:高大铁塔的底座大,金字塔的支撑面积大,起重车在起重时支起支撑架增大支撑面积。(五)物体不倒的条件(为什么重心越低、支撑面越大,结构的稳定性越好)演示实验:立方体不断倾斜,在重心所在垂线出了支撑面以后,立方体失去平衡状态(倒了)。学生:当重心垂线在支撑面以内,结构就不会倒。教师:为什么重心越低、支撑面越大,结构的稳定性越好?学生:这样重心不容易出支撑面,结构稳定性更好。教师:为什么穿跟鞋不太稳定?学生:重心高、支撑面小,重心容易偏离出支撑面的范围。教师:杰克逊的45度动作真实吗?学生:重心偏离了支撑面,无其他外力,不可能平衡。教师:为什么楼梯设计成台阶状的,为什么爬山坡时容易不稳定?学生:爬山坡时等效支撑面变小,重心容易偏离支撑面范围,易失去平衡,所以楼梯设计成台阶状的。教师:为什么自行车悬挂重物后,可以走钢丝?学生:重心在钢丝绳以下,重心很低,结构稳定。教师:为什么走钢丝的人手持一根很长的杆 学生:降低重心教师:仅仅是这样吗?演示实验:手持一根比较短的金属丝,在外力作用下,状态变化较快,而一根很长的金属丝,外力作用下,状态变化较慢。学生:手持很长的杆,状态变化较慢,有时间去调节自身状态,利于稳定性的保持。(六)探究三:结构形状对稳定性的影响演示实验:在外力作用下,三角形结构保持稳定,而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的四边形都会发生形变。(演示实验中,四边形包括了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的四边形,这样让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认识规律)教师:三角形的这种性质称为几何不变性,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个眼里?学生:相机的三角支撑架、空调的支撑架、A型梯教师:桥梁中的桁架结构(通过桥梁中的桁架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工程技术)(七)各种因素对稳定性的综合影响教师:其实,在现实的结构中,这三种因素会共同决定结构的稳定性,例如,三角架撑起来后:结构重心降低,支撑面变大,结构形状也变成了三角形,共同作用下,提高了该结构的稳定性。教师:自行车撑起来后,为什么实现了稳定?学生:结构重心降低,支撑面变大为三角形,结构底面形状也变成了三角形,共同作用下,提高了该结构的稳定性。教师:那如何提高自行车的稳定性?学生1:减小支撑架与地面的角度,增大支撑面,降低重心。学生2:支撑架与地面的角度不能太小,要不支撑架承受的力太大,反而不利于结构的稳定性。教师:所以,在一定范围之内,我们可以较小支撑角来提高稳定性。教师:那如何让自行车更稳定呢?学生1:两侧都给加上支撑架学生2:四方形支撑架,增大支撑面积。(八)学以致用探究:某同学制作了一个木头人,难以站立,请你运用有关结构稳定性的知识,提高该结构的稳定性?请大家提出自己的设计并画出草图学生:给穿上更大的一个鞋、给其后方加一个支撑架,给拄拐杖···(在这个活动中,对学生的要求由对知识的理解到应用,并从设计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图样表达能力)(九)实践探究活动:木棍挂起矿泉水试验器材:一根细绳,矿泉水,三根小木棍试验要求:1、请根据结构稳定性相关知识,将矿泉水通过细线,用三根木棍悬挂起来,悬挂起的矿泉水越多越好试验完成后分享交流,讨论该结构如何保持稳定性学生:该结构下挂物体,重心很低,同时利用了三角形地几何不变性。(十)不稳定结构的应用教师: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我们需要很多结构有良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我们在一些场景中也要利用结构的不稳定性,例如,地动仪。你还知道哪些结构利用了三角形的不稳定性。学生:卷门、伸缩门七、板书设计结构的稳定性1、定义: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2、影响因素:结构重心位置、支撑面大小、结构形状、材料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结构稳定性。3、不稳定结构的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有关结构稳定性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建构知识。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大量有关结构稳定性的案例,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理论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生活,由片面走向系统。最后,通过提高木头人的稳定性的设计,让学生的知识结构由认知走向应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技术意识。通过对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结构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结构系统多样性和复杂性;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如何在具体实践案例中整体分析,权衡利弊,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结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画出了自己的设计草图,并能分析图样特征,通过图样表达实现有形与无形、抽象与具体的思维转换,培养了学生的图样表达能力。我校理想课堂的三原则为:自主合作优先、思维训练主导、实验实践并重。在本节课中,探究二和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探究,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在案例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设计环节,通过现象的解释和设计中问题的解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最后,本节课中通过实验寻找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并引导学生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当然,在上课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录课学生对教室环境不适应,课堂上学生表现过于拘谨,没有积极的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由于学生平时动手机会少,动手能力较差,在实验环节,学生未能很好地完成试验要求。画出设计草图时,学生所画草图没能很好地展现出设计思想,反映出学生的图样表达能力较弱。在以后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多做实践探究活动。同时,应该多让学生画草图,提高他们的图样表达恩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