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变化、《三体》的创作历程等,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科学精神:通过观看刘慈欣创作《三体》背后历程的采访,引导思考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学情分析 本框内容面向的是高二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但对于认识论的内容并不了解;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与合作探究能力,但未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法学法 教法: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重点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难点 实践的特点的区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视频:《刘慈欣演讲:对宇宙的探究是创作的基础》 学生观看视频体会人对宇宙的认识变化、了解《三体》的创作背景 基于学情、教材以视频引入,以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多角度调动学生对总议题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探究新知 总议题:《三体》爆火,我们是如何探索宇宙的奥秘? 议题一:什么是认识? 【议题情境一】:古代、近现代和现代人对宇宙认识的变化 议学任务一: 1.为什么古代人对宇宙有这样的认识? 2.近现代对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理性认识是不是比感性认识更有用? 3.总结一下,人们对宇宙的了解和认识经过了怎样的过程? 议学小结:认知的含义和认识的两个极端 1.认识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 地位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手段通过感觉器官借助抽象思维对象现象本质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间接性和抽象性联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议题二:人对宇宙的认识从何而来? 【议题情境二】:刘慈欣创作《三体》的过程 议学任务二:播放视频,《刘慈欣:我是如何写出<三体>的》 议学小结: 1.实践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①实践的主体:人 ②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③实践的手段:劳动工具 2.三层含义(判断依据):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以为这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议题情境三】:《三体》的创作特色 议学任务三:展现文字,通过《三体》的创作特色说说实践的三个特点。 议学小结: 1.实践的三个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基本要素(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受客观事物、规律制约 ②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 ③社会历史性: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横向) 历史地发展着(纵向) 议题三:人对宇宙的认识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 【议题情境四】:望远镜的发展 展现图片和文字:望远镜的发展时间、功能变化 议学任务四:: 1.望远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望远镜的功能变化说明了什么? 3.有人认为:“既然国内拍不出《三体》?为什么不把版权卖给好莱坞?”,对此你有何看法? 议学小结: 1人的认识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认识的工具不断发展 ③认识的能力不断发展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上帝创造宇宙、改天说、地心说、日心说以及现代的宇宙爆炸说等体会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变化 观看视频,学习总结实践的含义。 学生阅读《三体》创作故事,概括总结实践的三个特征 学生思考人类对宇宙工具的变化,总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天文材料引入,以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认知的变化过程,总结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看视频边思考,逐步构建对实践概念的总结,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概念界定,明确实践三个特征的区别。 通过图片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实践对认识的基础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课堂小结 【知识归纳】 总议题:《三体》爆火,我们是如何探索宇宙的奥秘? 子议题一:什么是认识? 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子议题二:人对宇宙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子议题三:人对宇宙的认识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关系) 总结课堂内容,并做好笔记作业设计 知识性作业一:高考及各地模拟题共5题 2、实践性作业二:结合材料论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